儒林外史读后感900字
作者:蔡宇杰 时间:2022-08-24 08:57:00 我要投稿!
【第1篇】
以史为鉴,踏实做人
——读《儒林外史》有感
初读《儒林外史》,只是好奇此书的超凡的讽刺手法。可没读多久,我就觉得内容枯燥又无味,且人物繁多,关系甚乱,只是囫囵吞枣,泛泛而读。
正值暑假,窗外阳光正好。我便重温了《儒林外史》这部经典名作。可这回,我的感受与第一次阅读截然相反。再翻开这本书时,觉得自己仿佛穿越到了明朝,书中人物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上演着“儒林外史”。这让我越看越有兴趣。
这本书对我的最大吸引便是作者高超的讽刺手法。六十多岁的周进依旧是个童生,饱受他人冷遇,后来他进了贡院,却一头撞在号板上,不省人事,作者将其极力追求功名富贵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严监生家产颇丰,临终却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恐费了油,久久不肯闭眼,作者将其吝啬鬼的形象雕刻的惟妙惟肖;武夫萧云仙冲锋陷阵、收复边城,重筑青枫城,与民同乐,却因朝廷“任意浮开”的罪名被革职、罚款,可见,作者深刻讽刺了朝廷“以钱为本”的思想,极大否定了世态炎凉的功利社会……作者的讽刺远远不止这些,却可足见作者非同小可的讽刺手法,着实令人佩服。
本书的讽刺手法令人钦佩,但其以小见大的妙笔也不容忽视。
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完美的展现了封建社会。五十四岁的范进考中举人,喜极而疯。而范进正是当时世人的一个缩影,人人为科举而疯狂,不为生活,成天痴迷于科举成官,真是社会的悲剧啊!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蔑视侮辱范进,中举后,便对范进阿谀奉承、极力讨好和巴结。可谁说胡屠户不是社会的另一个缩影呢?其见风使舵、见钱眼开、趋炎附势的形象与封建社会理念十分吻合。我想,在那个时代,“范进”和“胡屠户”比比皆是。
书中辛辣讽刺反面人物,也不吝啬称赞正面人物。我认为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杜少卿。杜少卿仗义疏财、蔑视科举、藐视富贵。每当有人求他帮助是,他都慷慨解囊、倾力帮助、毫不吝啬,而且不求回报与报答,真是一个难得的品德高尚之人。而且,杜少卿尊重妇女,反对多妻制,与妻子游山玩水,并且十分赞赏沈琼枝的反抗精神。我转念一想,杜少卿的思想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作者为何要刻画这么独具特色的人物呢?
于是我翻阅资料,了解本书作者吴敬梓的身份和背景后,一切都有了答案。吴敬梓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家产雄厚,但吴敬梓却不屑做官,且慷慨好施,与贤人共处,独立与腐败的封建社会。但吴敬梓也因其好施无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最终穷困离世。杜少卿的事迹和品格与吴敬梓十分相符,我想,书中的杜少卿正是现实中的吴敬梓,杜少卿的作用正是与“儒林丑士”形成对比,讽刺腐朽不堪的讽刺社会、僵化破败的科举制度和腐败落寞的封建统治,这或许正是吴敬梓写《儒林外史》的目的和本书的中心思想。
处在新时代,我很难站在吴敬梓的角度和高度看封建主义社会。但我能做的,便是在《儒林外史》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诚实待人、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做事……
以史为鉴,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踏实做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第2篇】
暑假期间,《儒林外史》这本书总能让我不经反复回味,《儒林外史》所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文中细节总能引得人沉思,古往今来,无数人追求功名利禄,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各种诗告诚后人要节身自好,淡泊名利,可是人们却怎么也走不出,功名富贵的怪圈。这本书有着比文言文更易理解的白话文,扣人心孩的描写,上下起伏的节奏,无不tou露着愉快,然而言语之下何不尽是讽刺呢?
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为了金钱、材富、权力......他们忘食废寝的读书,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读到白发苍苍的还历之年,古时候,人们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得就是范进这一类的书生吧,没中举人前,除了读书清谈,啥也不会,卖个鸡也不会,全靠他岳父接济,一点生存能力也没有。还有一个书生叫周进,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飘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情绪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年,但他却聪明勤免,又博览群书,用每天攒的钱买书看,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了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赞赏有加
书的前半部分,讲述读书人士,假风流,装清高,自习贤士,有世人道“痴傻”的杜少卿“令人敬重的虞博士,救人报国却反遭诬陷的萧云仙,蕙质兰心的沈琼之,后半部分,汤总镇的一番智斗,亦有举手称赞之处,惜有小人在上,汤反到自得其乐,解甲归乡,假装中书而被壮士凤四爷所救了的万青云。而后妓院里的描写,灯花惊梦,那梦中的场景想如是天下苦寒而媚富贵好的念想,作者塞塞几笔勾画出,不过南柯一梦罢了。
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之下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着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朽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但犀利又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金典
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着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第3篇】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清末著名白话讽刺小说,它的名字叫《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先生,我在看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因为这本书写得太有意思了。
《儒林外史》讲述了封建时期很多读书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批判性,它痛切的批判了为功名利禄所笼络、自甘于精神堕落的“士人”群体,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便能想象到,对于封建时期的读书人来说,知识不过是一把打开富贵之门的钥匙,只要打开了门就没有丝毫价值了,最典型的故事就是“范进中举”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范进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人,他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家里很穷,他丈人胡屠户很瞧不起他,他自己也对丈人百依百顺,胡屠户骂他是个“烂厚忠没用的人”,他也没有丝毫脾气,后来他居然幸运的中了举人,这在当时是一件好事,可他却喜极而疯,弄得家里一团糟,还好胡屠户一巴掌把他打醒了,但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还是恶语相对,现在又“慈眉善目”地说好话,你说可不可笑?可不可悲?由此可见崇尚功名利禄的思想和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心理危害有多大,整篇文章真可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我仔细阅读,感觉小说中也有不少正面人物,比如爱好书画的王冕,面对西湖美景毫无触动却为人忠厚的马二先生。小说运用类似现代写作的手法,使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他们的故事如同电影放映一样展现在我的眼前,使它变得格外精彩,而且它的讽刺色彩也一直在暗中展现,有的时候我要看很多遍才能看出它的讽刺性,不禁感叹作者的才华是多好,例如文章第五回写严监生“扶正”小妾正妻的两位“舅老爷”王德、王仁,起初木丧着脸,直至受到了严监生“每人二百两银子”,立刻“义形于色”,说:“我们读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活生生地揭露了这两位的卑鄙灵魂。
当今社会有一句话:人生不就为了名利二字。也有人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看完了《儒林外史》,我认为人可以去追求名利,但不可以过度追求,有的人为了名利而去做任何事情,连违反法律的事都干了出来,弄得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要有高尚的情操,不要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去做任何事情,那样只会让你掉下人生的低谷,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也非常不好,你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私自利,崇尚功名利禄的社会吗?
《儒林外史》是一本很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通过这本书看到了封建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风气让我们收集到了更多知识。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指出了它在讽刺艺术上达到的高度成就,我对这本书非常看好,里面的内容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饱满立体,我从今以后一定会读更多文学名著,一定会更深入的研究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