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800字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9-06 15:27:19 我要投稿!
轻拾岁月,未雨绸缪
——读《史记》有感
风翻起《史记》书页,一行行文字闪帧如同时代更迭。
这些泛黄的书页所铭记的往事,在岁月里烧成灰烬,却氤氲起一支旖旎的香。在这往事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英雄人物,他们大多褪去了当时的锋芒,却在后人心里拔节生根、熠熠生辉。
《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语道破物质利益对人们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的合理性。但故其有一定主观的思想,凝结着一种智慧与境界的体现。每个人应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毕竟自己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更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等蕴含着人生哲理的句子,但感触最深刻的,应为此句:
“骐骥之跼蠋,不如驽马之安步”
远洋览余,再展近景。清朝前期的中国本有一定强大的背景,可谓“骐骥”,但其固步自封,那为“跼蠋”。民国时期的中国虽战乱纷纷,但仍有以笔作戎的英雄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民,勇于打破“吃人”的封建习俗,可谓“驽马之安步”矣。前者虽为骐骥,然而止步不前,导致了中国在世界队伍中的暂时性落伍。后者仍有在缓缓前进,有所进步,才有了现今的和平盛世局面。
而那句“国以民为本”,与习总书记的思想贴近。是历史的惊人相似,还是古人的未雨绸缪?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要求政府部门应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主旨皆为人民为中心。唐太宗时便已领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理念,更实行一切以民为本的一系列的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亦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一定的基础,可见此鉴古之计可施。
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必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就突然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历史随着发展有着一定的趋势,把握好总体趋势才能在历史潮流中掀过一抹灿烂的浪花。
时间沉淀着,历史被深深埋在落灰的光阴中。拭去,不过是遥远朦胧的过去。
不,还倒映着未来的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