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汇观后感500字

【第1篇】

5月8日中午12:40,在罗静伟老师的领导组织下,我们入积极分子及以上的同学在电机楼221观看了两集教育电视剧《红色故事汇》,“香港脱险-虎口救群英”和“活着的雕像-施奇”,虽然只欣赏了短短的两集,但却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献身的神。

“活着的雕像-施奇”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年轻的共员施奇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事迹。她,很年轻就参加了中国共,在成为军部机要员时,工作努力负责,手指头由此起了几层老茧。被逮捕进了上饶集中营内,她没有屈服于敌人严厉地审讯和身体的疼痛,也没有掉进只要自首就能获得治疗和自由的诱惑当中,相反她却表现出了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神和强烈的国主义神,而且还 把她还 向狱友们宣传着那乐观的革命神,号召人们结起来,抗议国民反动派的暴行。“我虽然被糟蹋了,但我的灵魂是纯洁的”这句话诠释了她永不后悔为国献身的举动。是啊,她的的确确是我们后人学的榜样,她死了,却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骄傲!

“香港脱险-虎口救群英”则讲述了许许多多人为了拯救何香凝、矛盾等文化民主人士而几经波折,印象最深的是在水上逃生那刻,当敌人发现有一个人的脸上涂抹了灰,产生怀疑,计划快要暴露的千钧一发之时,夏衍灵机一动,主动用一口流利的日语很镇定地和他们沟通,险象环生。从这里我看到了其实学好外语并不是不国,而是用另一种途径表达对祖国的热,倘若当中没有人懂日语,也许拯救计划就要失败了;还 有,在遇到紧急时刻,不能够慌乱,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才能够走出困境。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虽然我们不是生活在抗战时期,没有必要通过牺牲来表达对共的热,但是新时期有新的任务,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学知识,开拓创新,在生活上按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有较高的觉悟,积极参加上面组织的活动。

【第2篇】

2013年5月8日中午12点40我们电子系学生支部全体成员在电机楼221一起观看了《红色故事汇》中的两段故事,这两段故事反映了中国共员的聪明才智与坚定信仰,正是因为革命前辈们拼搏付出,我们才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第一个故事中,有这样的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它描述了一位共员为了逃离敌人的歼灭,而与同伴一起演了一出“戏”蒙混了敌人过了关。当时我在想如果每个人都是“勇夫”,而没有“智者”,那么中国共怎么可能取得像今天一样的成就?

第二个故事更是让我感受颇深,施奇同志的故事触动了每一位在场同学的内心。我们对敌人畜生般的行为感到愤慨,同时我们也十分敬佩施奇通知她在被敌人百般摧残蹂躏中仍然坚贞不屈。还 记得她说的这样一句话“我的灵魂是纯洁的”,在她病难之时还 在为的事业做贡献,不叛变,不屈打成招,还 勇于揭露敌人的谋诡计,她那钢铁般的意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员对国家与人民的忠诚,虽然最后她惨遭活埋,但是她的事迹与神都留在了这个世界,为后人学与崇敬。

短短两个故事,我们就能看出革命前辈的不易工作,而其中还 有千千万万个革命前辈的故事我们没有看到,可是我们知道这是用鲜血与生命书写的一段光荣史,小时候经常唱“没有共,哪有新中国”,现在却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如果没有前辈们无私的奉献,我们怎能过上现在这样安定的日子?

作为中员、发展对象与入积极分子的我们,应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明确自己的目标,也许我们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人民服务,让各位革命烈士的在天之灵得到慰藉。

【第3篇】

今天中午,我们信息学科部电子系支部的成员在罗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红色故事汇》。从“虎口救群英”到“施奇”的故事,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被那些优秀的共员所感动,从他们的事迹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和国家的热与忠诚,我也要像他们学,做一个对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在“虎口救群英”中,为了帮助那些在香港的文化英和国民主人士如邹奋涛、矛盾、夏衍等人顺利逃离日军的魔爪,瓦解日军妄想从神上侵略、征服我们整个中国的计划,廖承志等一大批共员顶着日军和国民的双重压力,牺牲自我、顽强奋战,有的甚至为了完成给的任务而舍弃了自己的家人。终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的将这些文化英和国民主人士转移到了我们共的革命根据地,顺利地完成了给的任务。当然,这其中的代价就是他们的生命。

施奇的故事更是令我动容,我无法想象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却由于日军的强暴而患上了梅毒,并且还 遭受了日军的严刑拷打,以及拷打无果后的非人虐待。即使在遭受了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折磨后、在身体严重不适的情况下,施奇任然能够乐观的面对生活,从未想过要寻死,而且还 能争取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为我们共宣传,扰乱敌人的思想。最后,当她被敌人活埋时,她忍着全身的病痛,拼尽全力地挣扎求生,让我看到了她对生命的热与尊重。而且从她遭受苦难开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身为新四军机要员她从未向敌人泄露过一点关于的机密,她的这种忠于神以及深刻的革命信仰值得我尊敬与学

这些优秀的共员是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深明大义、不畏艰难、舍生取义、积极投身于和国家的建设中,甚至为此而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他们虽然为革命而牺牲了,但是他们的事迹却会一直被后人所传颂,他们的神也会永垂不朽,永远值得我们去学

【第4篇】

在罗静伟老师的组织下,电子系支部开展了观看《红色故事汇》的影片,作为一名入积极分子,我也很荣幸地观看了这部重历史的影片。

看了《红色故事汇》,我深受感动,这部记录片集中反映了建以来发生在西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历史足迹,颂扬了革命领袖和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及高尚的品质,深切缅怀了我们革命先辈为和人民的事业所立的丰功伟绩,成为传承井冈山神、红军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培养伟大民族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影片,我们比较形象领略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辈当年生活和战斗的风采。

寻访历史足迹,重红色经典。岁月带走的是年轮,带不走的是那个时代的神。通过观看《红色故事汇》,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是如何领人民一步步取得革命胜利的,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可以更深刻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变强,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人有着怎样的革命情怀和崇高的风范,真切领悟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受到激励。坚持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坚持信仰才有前进的方向,才可以使国家和人民走向繁荣、富强。

《红色故事汇》中前辈与先烈的崇高信念与伟大品格在我心中亮起了一盏盏明灯,在一件件传奇的史实、真实的奇迹中,我对于中国共领航中国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对国家的发展和对民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只有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百姓才能圆小康之梦。

作为一名入积极分子,我深知我自己的不足,现在只能通过好好地学科学文化知识,好好地学红色神,在知识上武装好自己,在行动上向组织靠近。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旗添光彩。

【第5篇】

《红色故事汇》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史、情教育课,我深深缅怀老一辈革命先烈,他们的这种神鼓舞着我,坚定了我永远跟走的信念,其中的《红色故事汇》之耀邦与共青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共青城,一个响亮的名字,共和国历史上镌刻着这一页——1955年10月15日鄱湖畔九仙岭下开时的第一支志愿垦荒队便是98名上海热血青年。岁月沧桑,风雨共青路上,谁能想到,五十八年前,这里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山滩涂。“共青城”的崛起与耀邦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他生前先后两次亲临这里,看望新老垦荒队员,三次为共青人题词,倾注了他对共青事业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耀邦同志生前的遗愿:“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就是共青城。”他逝世后,骨灰也安葬在这里,永久安息在共青城的青山绿林之中。共青城,知青之城,共青城,神之城,共青城,生命之城,共青城,希望之城!走向共青,即是穿越昨天的历史,走向共青,即是走向知青的心灵,走向共青,即是耀邦的归宿之地。

还 有值得赞扬和学的那些无数志愿奉献自己的青春的共员,那时候共青城的垦荒队里面,这样我就把她带到耀邦,我说她也是我们垦荒队员,耀邦一看,她个子又矮,岁数也小,她当时来是1938年出生,也只有十六七岁,他说你也是垦荒队员?我以为你是当地西老表的小姑。后来他跟她握手,他这样单独握手,可能分量就热情一点,重一点,他一握,她缩,他就问怎么了,她手上有泡,我们每个人都有泡,开荒挖山的。他就问,哎呀小姑,你这么多泡,痛不痛?她讲我不痛,他说你不痛是假的,是不怕痛,这耀邦同志讲,他说你们是有这种神,是不怕苦、不怕痛,我们大家讲,我们每个人都不怕痛,都有泡,都给,统统手竖起来给耀邦同志看。他说好好好,你们是我们当代的一代垦荒者,你们是勇敢的。这些话时刻在我的心里回荡,激起我的无限敬仰和钦佩,感受到了以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业的艰辛;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情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没有共就没有新中国,对国家的发展和对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作为员队伍的一份子,我们要学他们的崇高品格,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好好学先进的现代化科学知识,更好地发挥共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对、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转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