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观后感700字

【团结就是力量】

长江黄河流淌心上,禾穗伴我成长,一幅画定格一个民族的模样,是我骄傲地信仰……”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是电影《国徽》的主题曲——《国徽至上》。国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象征,在铸就国徽的历程中,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哪些心血,经历了哪些困苦?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徽》这部电影。

该部影片一方面主要讲述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清华大学梁思成,北平艺专张仃以及雕塑家高庄等一批艺术家几易其稿,为国徽能够展示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点而集思广益,反复推敲,最终设计出大气恢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过程;另一方面,突出描绘了沈阳第一机械制造厂以全国劳动模范焦白顺为代表的,当家作主站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在国徽制造过程中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将新中国第一面金属国徽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国徽》中的许多情节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个片段:工人们在运送国徽木模的途中,天降大雨,装有木模的卡车陷入泥浆之中,赶来接车的工人们齐心协力,终于将深陷泥浆之中的卡车推了出来。工人们为中国,保国徽,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设计者、模型雕刻者、铸造者,正是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将他们的心血、汗水、智慧汇聚在一起,才铸造出这枚辉煌而庄严的国徽。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一个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如果一个人单打独斗,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铸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徽。只有人们团结在一起,才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把“团结”二字放在心间。在危难时刻,人们想到的只是一己之私,而不是以大局利益为重。现在想想,当时的工人们都能团结在一起,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呢?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在非典面前,全国民众万众一心,互相协作,最终度过了非典的难关;在四川地震后,在全国民众的共同努力下,震后四川渐渐地重又焕发生机;众多科学家齐心协力,神舟十号飞船才能漫游太空,蛟龙号才能一次次创造“中国深度”!

由《国徽》得团结之大道理,只有时刻被激励着,我们才具有前进的动力。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