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礼教中的真实

初次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在我上小学时。姥爷有好多好多的藏书,一次我在那里翻到了它---也就是中国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当时的我,看其文章开头只觉得有趣,呵,内容为一个疯子的独白。但当我阅读到“···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从字缝中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时,我的内心是被一声呐喊所震撼:一个“疯子”认为是什么在“吃人”?他又是个被赋予怎样感情的人物?

就是这样,我带着疑惑去询问,去查阅了解鲁迅先生,他生活的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渐渐明白文章的真正含义。鲁迅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向我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病态,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内心的愁苦之情,他对当时中国社会前途的忧虑,对人民生活状态麻木的愤懑,这吸引我去继续去阅读先生的经典,深入了解他,在他那深邃且犀利的眼光下去目睹当时的社会现状。

当时的中国人民思想上是封建腐朽的,行为举止上是奴性的。阿Q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就像鸵鸟一般,一有困难只会往地下钻,只一味逃避,不真正去面对去解决。在阿Q受欺压挨打时只是通过对自我的麻痹,用自欺欺人的手段寻求安慰。“······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这便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看到此时我又觉得好笑,又认为可悲,他的自轻自贱让我叹惜无奈。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阿Q因受迫害被带去审问,“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下去了。······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第二次)阿Q也照例的下跪”。读到此时,我脑海中就出现当时的情景:一个长时习惯跪的人,跪着去谄媚奉承的人,自认为低人一等的一个奴性的可悲的人,“自然而然”的跪下听从,顺从的情景。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人民的奴性。从而以这种现象辛辣的嘲讽着“培养”出麻木的愚人的封建礼教,并揭开其社会真相让麻木在其中的人去与封建礼教抗争,与旧时代相抗争。

最后结局我们也清楚,我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也逐渐懂得《阿Q正传》就像一个汇聚万象的凹透镜,当时旧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举止穿过凹透镜集聚在一点,而这一点就是阿Q。他身上发生的可悲可哀,正是当时人们同样所经历的;他身处的时代,所遇的封建礼教压迫,也是封建中国的真实写照。

有时我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不弃医从武,去投身革命?在大量的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我知晓:先生弃医是明智的,身体皮肤上的治疗是无法从根本上挽救国人的麻木的内心。先生从文也正是站在了这一点,新时代的建立,不只需要强有力的武力,更重要的的是从人们的思想注入新的泉源,彻底摆脱封建礼教下穷苦人民麻木不仁的思想,真正的站立。所以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代戈,用文章给世人以思想启蒙。

说实话,当我看完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后,内心是十分压抑的。我的思想反复回响着鲁迅先生那流露出笔尖发自内心的呐喊。我受到先生思想的影响,内心也对中国的封建时代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吃人”感到悲哀,感到愤懑。我内心压抑痛苦长久无法排解。

鲁迅先生的文章,它其中深刻的内涵有些是我仍体会不到的。所以相比较下,我更偏向喜欢先生的散文集,那轻松无忧的童年时代,我依然回味于那欢乐的百草园,童真孩子们的玩耍,慈善的寿镜吾老先生的古板的话;我依然回忆着善良的长妈妈,久病的父亲,真诚的藤野先生。那里有着温暖的底色和流露的真诚,有着作者对故乡的流恋,让鲁迅先生也时时反顾,沉浸在那幸福中。

鲁迅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我欣赏他的作品感慨他的思想,这也必将会端正我的世界观,指引我的成长。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