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那绿意掩映的梦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10-25 10:40:50 我要投稿!
握在手心又流失于指尖的绿意,终将汇聚成流,它让他飞翔。
——题记
和煦暖风拂过,阳光用金色的丝包裹着这座安详的小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坐在一把掉了漆的藤椅上,一个五六岁的孩童坐在另一张小竹凳上。
他们很专注。老人在教那个孩子画画。
画的什么呢?强壮的马,展翅翱翔的鹰……泛黄平滑的纸透着清新的竹香,懒洋洋地融化在明媚的阳光中,是自然的味道,他最熟悉的味道。
那些动物在竹纸上生动跃然,他宽厚的布满老茧的手不断地舞动着,这是他最得意的时候也是最欢喜的。他同样教过另外的孙女,不过那大概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是的,他在几年前又拥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孙子,他在此安享晚年,是同龄人所艳羡的。然而那淡雅独特的竹香,又让他想起了过去,想起了他年轻的梦想。
他很少向孙女孙子们提及自己的过去,孙辈只知道他总爱用手抚摸着一张张质朴又厚实的纸。小孙子有时会拿那种纸来涂鸦,不知糟蹋了多少,而也只有奶奶曾拍拍孙子的屁股,告诉他不能随便浪费纸张。孙辈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以前在纸厂工作,只知道他曾回老家待过很长时间,只知道每次在路上遇到以前纸厂的老同事总会寒暄良久。
是的,那只是他的过去,他曾经经历的碎片。
一
建国前夕,那几年宛如黎明前的黑暗,民生寥落。
他出生在清丽的富春江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幼时的记忆不那么清晰,总记得过着吃一顿饿一顿的生活。那时的拮据,也是现在人无可想象的,哥哥姐姐都早早地为家而劳作赚钱。作为幼子,他是幸运的,至少他不必早早地肩负养家的重担。他从小就贪玩好动,好在机敏过人,曾和兄长外出打猎,却不小心失足中弹,至今腿上仍留着一排乌青的弹痕。在富春江岸茂密山竹庇护下,世外的战火纷争被隔绝在那深远绿意之外。
然而岁月总是匆匆,他不得不去面对生活的现实。
富春江畔流传着一种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竹纸技术,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小型的造纸作坊。他只是在儿时看到过家人制作过那种陈香的纸,只记得工序十分的繁杂,有制浆、造纸 等大小72项。因为纯手工,因为过程中不能有差漏,那种用嫩毛竹制成的土纸揭起时通透而温和,手感柔软,还有很好闻的竹香。竹纸虽久而墨中不渝,不为虫蛀。所以它名扬海外。
虽然造纸几乎是全村人养家的途径,但是那时的他并不喜欢和村里人一样。他不想和自己的伙伴一样重复着那机械的步骤。他喜欢大自然的味道,喜欢记录它们的美丽。他想把这满目的苍翠印刻,他想把这浓翠传播。他想像那山间飞燕一般,飞越那长长的富春江,一直飞——他不知道何时停歇,也许,他也不想停歇。
然而,战乱是残酷的,贫穷是残酷的。他的梦也就这样被终结。
即使这小城被江水环绕,有翠竹荫蔽,即使这里的景色总让人想到世外桃源。但是这世上哪有人真如那渔人一般的幸运?何况在这最紧张、最困难的岁月。战火的硝烟总能趁虚而入,游丝般笼罩这个小镇,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每户人家的裤腰带一天天越束越紧。他在那灰雾和家人愈发憔悴的神情里更快成长。他虽有心中的梦,但却不忍看到父母日益花白的双鬓,愈发弯曲的脊背。
是父母给了他有梦想的机会,至于拥有梦想的权利——他暂且放下。
那时候的孩子,总会更早的成熟,更早懂事,更早学会放弃忍受,比如像他。
二
那一年的春笋破土特别早,在春雨滋润下窜得特别快。
他如那雨后春笋一般,快速成长。
个人内部的思想斗争总是毫无理由可言的,他压抑着,却也学会接受。
托朋友介绍,他有机会成了一个精通造纸术的老师傅的学徒,老师傅的手艺是全村最好的,因而要求也更为严苛。他早在拜师前做足了功课。他按照师傅的要求,每天起早贪黑,挑拣最清冽的泉水,最鲜嫩的毛竹。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工作,因为这是能最快解决家庭困境的方法。
他在不知不觉中,在一遍又一遍的削竹、翻滩过程中,渐渐习惯,心中最初那小小的抵触,渐渐消淡。日晒下,他的皮肤变得黝黑,但他的心却在磨砺重复中沉淀。他学会了如何熬出稀稠最适中的纸浆,如何使纸更柔软,色泽更自然。他焦躁的性子慢慢变得柔和,他发现自己竟慢慢恋上了这种古老的技术,好像每次抚摸柔韧的纸张时都有那淡雅的竹香窜入,脑中浮现更久远的历史。正因为繁琐,正因为古老,正因为精益求精,正因为家人和未来,所以他接受,所以他爱上。
1949年,中国终于得以解放,人民的生活有所好转。渐渐地,大多数人不仅满足于物质,更有所精神追求。
在距富春江几百里外的一个小城,同样和他的家乡背靠大山,盛产鲜竹。为了加强工业发展,在兴建一纸厂。因为是新工厂,所以少了有经验的师傅,于是便寻到了他和师傅。
他的内心又纠结着,他对这里是不舍的,这里的一切都是他熟悉、热爱的。但是不仅考虑到给家里减轻负担,有更好的发展,而且能将这流传下来的技术传播,他感到的不仅是欣悦,更有一种至高的使命感。是的,也许无法用心灵的画笔描绘属于自己的那片无虑天空。那么,这也许也是另一种方式,也许是更好的方式。
三
盛夏的微风是清甜的,暖煦的,给浓翠绿意镀上了一层透明的漆。
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没什么行李,怀里揣着几个干馒头,还有一小袋母亲做的干炸响铃,这是他第二次吃这个,第一次,是在五岁母亲为当地一个小财主准备寿宴时,偷偷塞给他的,他至今没忘掉那个味道,因为以前吃馒头糠菜都不足以温饱。沿途山重山,水绕水。似乎没有尽头,但他仍憧憬着。
终于在一个水坝旁停下。工厂很大,他在那灰白的墙面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光明的未来。
他是技术工人,是被优待的。他和师傅一起,教会了那些工人怎样的竹子做出来的纸最柔韧,怎么掌握煮纸浆的时间火候,如何才能使纸更轻薄……当他看到第一批竹纸生产出来后,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成就感也油然而生。他从一个低微的受怨的学徒,终于变成了一个被他人尊敬的师傅。这里和故乡那么的相似,自己的经历有那么的不同。他也许也爱上了这里。
年过二五的他高大硬朗,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门精巧古老的技术,能吃苦,能受累,会忍受,正直适婚年龄,却迟迟未娶。村委书记也都为他着急,忙着帮他做媒。
那个女子小他八岁,扎着油亮的粗粗的麻花辫,系着红头绳,穿着花袄布裤。他是为数不多的这里出去读书的女学生,在省卫校学习,有着很好的教养。他想,他肯定爱上了她。所以,他肯为了她而等待,难得还会有机会托人给她送一些这里的点心和几封书信。有时她回家,他们一起散步,而当时的社会,却只能让他们那么羞怯的爱恋,牵手都得瞻前顾后。
即使这样,他也一直等到她毕业,整整四年。
四
他决定在此扎根。
他和她白手起家,在纸厂附近盖了当时看上去还不错的泥瓦房,过上了有家的日子。
他在纸厂的资历越来越老,她则在卫生院忙碌。在邓小平的带领下,生活奔上小康。日子平淡充实。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晃而过。
有时他觉得一生也只如此,从一个曾有远大理想的孩童,到寻找到另外的梦想,从人生地不熟,到每逢过节客堂济济。至少,他完成了将技术传播的使命。
但有时他也会惶恐,日子的流逝。让他平添皱纹,他和她都不再年轻。
全国走向了工业化的热潮,凡事都讲究效率,庞大的机器越来越多。他在的纸厂也如此。然后他忽然发现,那工序讲究,细致繁琐的造纸,只需要用机器就可以简单的完成了。他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渐渐地,他那曾经引以为傲的造纸技术,仿佛就从未存在过,工厂里只有机器“咯吱咯吱”的轰鸣声。但他也不是不为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而开心的。但是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是被替代了么?
五
他年过花甲。
他决定退休,他决定回家带孙女,他决定在后院开辟荒地,他决定在那里种地。
他爬下长长的梯子险些滑倒,只为收几棵成熟的青菜;他攀上那空荡无缘阳台,只为遗落钥匙而希望更早回家做饭;他在接孙女途中中暑晕倒,送院后一声不吭只因为相信自己依然年轻。
老年人总是不喜欢闲下来,喜欢找点事情做,不说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不说认为自己还年轻,也许只是劳动的惯性使然。但这也许会让儿女更操心,如他。
然后,他得了严重的白内障,他得了糖尿病。他不得不停下。
不用给鸡鸭喂谷子,不用给蔬菜浇水施肥,不用在干任何事,只能呆在空荡的病房里,开着无声的电视,和雪白的墙壁交谈。内心的压抑无以言表,就好像,看着墙壁变成黑洞,看它一点一点吸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他无奈,却无能为力。
于是,他又一次想起了故乡,六十年了,回乡的次数寥寥。他想念那里的人了,虽每年都是日新月异,也许早已人是物非,但是那儿,是故乡。
六
他被鲜艳妖娆的浓绿包裹着,被清冽竹香环绕着。他在游,也许,是飞。
人到老了就会愈发怀念过去。于是他也愈发的思念故乡,他在梦里回到了那个年轻的故乡,看到了年轻的自己。
他的女儿很争气。在那私家车还未如此泛滥的年代。就将他载回了梦中希望回归的地方。
他曾以为飞翔永远不会停歇,但总有飞累的那一天。
沿途风景仍那么熟悉,他是带着憧憬而去,带着思念而回。苍翠映入眼帘,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躺在山坡上的少年,凝望着浩瀚天空。
见到了久违的家人,多年未归的他终老泪纵横。一切都在变,但是家的味道没有变。儿时伙伴都住进了小洋楼,泥路修筑为水泥路。只是不见当年的造纸作坊。他并不奇怪。这样的作坊恐怕都早已合并成了工厂。现代造纸技术是那么的商业化,他们在纸浆中掺入了麻料纤维,也并不是手工制作的,而是半机制纸。用嫩竹制纸还不如直接卖竹子更赚钱,所以它成了完全的商业化产品。而制出的纸又怎么能像手工的那样精致呢?他的哥哥对此非常的惋惜。老一辈的造纸工人都如此。眼看着流传千年的技术就要失传,作为曾经以此养家的人们,曾经引以为荣的人们,哪个不会感叹岁月将记忆中的骄傲磨灭?也许现代人早已不需要那种用于研磨书写的纸,但是精神呢?又怎么能够这样消失呢?
村里的人都为富春竹纸的前途而担忧。
老一辈的造纸技术工在世已不多,年轻人更不知道纸是如何制成的。那昔日洛阳纸贵的盛况早已落下帷幕,也许,和夹江竹纸一样,只有经过不断的革新,不断鼓励下一代传承这一技艺,才能不让它失传,让社会对此关注重视,才能重现昔日的辉煌。
他当然惋惜,他又触到了轻薄柔韧的竹纸,回忆万千,仿佛看到了那个十五六岁少年,起早贪黑的工作,独自制成第一批竹纸后兴奋、释然的微笑。他突然想大喊一声,但他不敢,也不会这样做。他好像内心的黑洞好像透出了一线光明,拯救他的光亮。
他加入了他们,一同为中华古老精神文化遗产而奋斗。他帮助村里人著书教授造纸技艺,他们四处奔波。是为了自己梦的延续,是为了不会有遗憾,是为了解放压抑的内心。
几个老人兴致极高,踏着清晨的朝阳上山,穿梭于流动的绿意间,他们搜集着那些竹片枝桠。他们又亲手拼架起那些机器,他们又造起那小小的作坊。伴着晚霞微醺的红晕,一点一点渗透淡蓝的天幕,耳边又响起了削竹片的“咔咔声”,煮纸浆发出的“嗞嗞”声,还有晾纸水挥发的“咝咝”声。久违了,朋友。就像遇见了知己给自己讲述他们曾经一同奋斗的故事,悦耳的,动听的,释放的。他把他的压抑植入那一张张纸,让它在日后的岁月沉淀纯净蜕变。它也许会在纸上生根发芽,然后舒展藤蔓,在多年后打开尘封的它时绽放。
大概是一切付出真实感情的行为都会那样打动人,他们的信念坚持感动了地方部门,几经周折,竹纸这一曾繁华满裳的技术终于申遗成功。
他的要求,不太高。他的梦想,也不那么伟大。伟大的只是,坚持,梦想,精神。
孙子坐不住,去篱笆旁追蝴蝶玩。可是,孙子是那么小,跑着跑着,就“噗通”摔倒了,顺理成章地先“哇哇”大哭了几声,却又突然说,他一定要学会飞,要去捉住那些美丽诱人的花蝴蝶。
孩子的思维总是转换的那么快,总是那么的奇特。
刚学会走路的人,跑都不稳当,怎么能飞呢?但是,如果连飞的愿望都不存在,又怎么能更快学会奔跑?
他释然的笑了,他终于捉住了心中的蝴蝶,即使这过程未免漫长。总是在追逐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的。
他知道,孙子总有一天会知道,当他到达了顶峰,捉住了蝴蝶,回首过去,发现蝴蝶并不那么美丽,美丽的是飞翔中领略的绚丽。
他学会无所畏惧,学会追寻自己,他朝着背后的大山,大声地喊出那个梦,完成了的梦。
午后的阳光像是棉花糖一样,软绵绵的,懒洋洋的。
富春江岸的水,很清,那边的山,绿的仿佛要掐出水来。他的声音回荡在层峦起伏的山林间,一直传荡着。
也许,回声会寻着富春江岸的绿,永久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