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与窗前征文1000字

黑人谈河流中说道:“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向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宇宙生来就赋予了河流其独特的存在意义——所以他七弯八拐,源远流长,锲而不舍的,养育着各色的水土与丰富的文化。它也理所当然的,奔流不息,包罗万象,承载历史的点点滴滴。

因为是生在内江,所以我感谢有这么一条河——沱江。他厚德载物,它将时间与空间都混浊在一起。它的每一阵涟漪,都像是偌大大城市的一个个韵脚。它让我觉得,整个城市融入的水中。我静静感受着一股水流扑面而过,有像我一样的娟娟细流,当然也有像张大千一样的中流砥柱

张大千,他着实是一颗闪耀在碧空下的一颗明星。他光芒万丈,值得全内江人感到自豪与骄傲。可是,斯人已逝,他死在异乡的土地上。但是这并不要紧,它的光芒依旧照在故乡的土地上。人们将他的居住过的地方改造成纪念馆。之后又有一段又有一段小插曲——纪念馆在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被翻修了。而我,正是在这之后渐渐意识到,要去造访一下了。

当他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并不感到惊讶。正合乎想象中的模样。我立馆内的一角,玻璃罩内灯光静静的打在一个个陈列的展品上。我佝偻着身子,目光锁定在一张发黄的纸片上,粗粗看了看标题扫过一二行,便没有耐心再读下。抬起身来,向前踱了两步,又俯下身,凝神细视,不时用手指隔着玻璃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移。却也看不出个所以然。直起身来,望着眼底的物件呼了口气,如释重负。又从笔墨纸砚到古器珍玩,走马观花一遍。按理说,就连学校开个什么运动会,商场开个什么展销会,都应该会有所感吧。而此时,我的心中,的的确确是波澜不惊、一无所获。只好悻悻而归。

我也去过杜甫草堂,蜿蜒在绿荫下的长廊,或高或低,形态各异的亭台,凭栏远眺得到天高云淡的高塔...确实丰富多彩,但这也总让我觉得——置身于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园,各色的仿古式建筑,让我淡漠了那些真正的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石碑,还有那些满载诗人心血与情感的诗句。这也许正是那些古式建筑存在的意义吧。我的心里淤塞不通,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渐渐排挤到草堂外...

偶而执卷,读到余秋雨笔下的莫高窟。“瑞像九寻惊巨塑,飞天万态现秋毫”它是那样鲜活的存在——血脉畅通,呼吸匀畅。各个时代的大艺术家们,前仆后继。刀斧一深一浅,层层累积,纵横古今。我感到我的脉搏伴随着时代的呼吸而跳动。我像是化成一个氧气分子,吸入历史炙热的肺腑!

这一注热血骤然贯通了我的心房。

呜呼!何以故居草堂有缘不值?何以文献古籍不能够深入人心?

说到文化,博能纳百川,微能及秋毫。他又是如此的虚无缥缈,但他又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大多数人看来他就像是一个密封的场所,里面充满了与大街小巷市井商铺不一样的空气。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或是偶尔看到了一个醒目的关于弘扬什么文化的标语,或是身处一个传统的节日。我们也许已经来到了文化的门口,我们甚至能从窗外望见它的华光。可是城市夺目的霓虹灯亮起,时代日新月异催促着你马不停蹄。于是,我想起另一些人,甘肃的艺术家们,他们只在敦煌撷取了一个舞姿便引起全国性的狂热。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莫高窟带走一些线条风靡世界化。试想我们也能行动起来,叩响文化的大门,从中攫取一二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各行各业中,这岂不是对祖祖辈辈的文化的延续?这岂不是光耀宗祖和门楣?我们又何愁人民文化意识日益淡薄,又何愁华夏文明再次屹立于世界之巅!

暮色四合,沱江的河水吞吐日月,他满载着这座城市的文明,暗流汹涌。我面对着无言的江面,他厚德载物、奔流不息...恍惚中我看到水面绽出绚丽的光芒,难道是大千魂归故里?!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