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花开
作者:李小马 时间:2019-04-19 11:31:51 我要投稿!
月色谜人眼,灯火照花开。 ——题记
农历的正月15日,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有着春节最后的韵味。 人们的寒意在遇见满街的灯火时,就被消融了,街上行人肩挨着肩,脚抵着脚前进,我也随着人群穿行。小贩大声叫卖,吸引行人停留,也有商铺做着促销活动,店门前站满了人群,我仗着身子小窜到人群前面,糖铺的老板像是有几分才学,手中拿着纸糊的兔子灯笼,朝着人群说:“咱这猜灯谜起源于宋,也可算是基础的谜语了。在元宵节这一天,大家参与进来,在这千年不变的月色下,也算是传承了。体验这智慧又饶有兴趣的猜灯谜,猜中的就可以免费领取糖人,没猜中了也可以光顾本店,让这日子像糖一样甜滋滋的!”众人听了都笑了起来,说这老板可真有意思。我从老板手中接过纸条,谜语是:四个山字山靠山,四个川字川套川,四个口字口对口,四个十字颠倒颠,打一字。我挠了挠头,抓散了刚扎好的辫子,突然想起了什么,冲到卖糖人的柜台前,踮着脚将纸条放在柜台上,大声说:“谜底是田字!”话落我从卖糖人的老爷爷手中接过糖人,咬上一口,是比圆滚滚的夹着芝麻馅的元宵还要甜上几分呀。将糖人高举过头顶,像是黏在了那月亮上,在月色的映衬下,满街繁华,像是回到了宋时。
有着年岁的树上被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当真应了那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街上,妇女结伴游行,从黑夜到白日,点起彩灯万盏,燃灯放焰,围绕着高高挂起的花灯,猜着灯谜来求取仿佛不可一世的它们。谜语用纯黑的墨写在纸上,挂在花灯下,听旁的人大声念起:“池边枝头引蝶来,猜一字。”我抬眼望去,四周的人大多穿着直领、对襟的褙子,简洁质朴。身旁穿着黑色圆领长袍的小哥大声喊道:“是莲字,是莲花的莲字。”只见那花灯下的店家听了却直摇头说:“不对。”旁的人都哄笑起来,那小哥也自觉脸上无光,低着头听旁人猜灯谜。有人猜蒲字,有人猜潸字,来来往往几批人,都没能猜中。我自觉是猜不中了,众人面对灯迷的都露出疑惑的神态,身旁的小哥还在思索,只见他猛地抬起头,大声说:“谜底是滦字!”那店家听后大笑,说:“没错,没错。”便拿下那高挂的花灯,递到小哥手中,众人看了都或多或少露出羡慕的情态,那小哥拿着花灯,仰着脸,笑着大步离去了。那月色明媚,灯光照人喜猜灯谜,是极有乐趣的呀。当是“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我曾梦,那是鼎盛繁华元宵节,也曾听过在荒芜岁月中谜语所带来的点滴情趣。爷爷曾给我讲过一个谜语: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我记得谜底是苦字。在爷爷生活的大半段时光中,日子真是极苦的,没有足够的衣食,到小学三年级便辍了学,但爷爷的学识却是极为丰厚的。在夏日乘凉时。,爷爷讲他年轻时的岁月,日日劳作来养活家人,只有到了夜里才借着皎洁的月光来读书,有时也看闲书上的谜语,倒是寂静月色下最为愉快的事情了。在我刚学写字时,爷爷教给我一个谜语:头是一,腰是一,尾是一,其实不是一。谜底是三字。 在我的孩提时,谜语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味了。
谜语很小,小到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种乐趣;谜语很大,大到在中华文化中无处不在。在宋时,谜语不似书法、绘画那般高傲,在文人墨客间流转,在普通老百姓中,谜语更是真心的祈愿、最纯洁的乐趣。谜语被商铺用来吸引客人,被老者用来教育晚辈,在千年传承中从不间断,在朝代的兴盛交替中所蕴含的内容不断转变。而情作为谜语的牵挂者,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同谜语那般从最微小的事物中渗入。
月色下,人们在进行对谜语的思考时,也在进行者在所处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在猜谜过程中总会有一种盼望,盼望自己是正确的,只有先相信的自己才能告诉他人;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达到顶盛时,才能告诉世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以花灯那般渺小而又庞大的存在着,而其中我们的传承则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是不忘初心,承担责任。是坚守,是想要让生活变得像糖一样甜滋滋的。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就是传承中华文化之根,是最平凡最温情的永恒。文化之根也许存在于普通到极致的眉宇中,店家朴实无华的叫卖声中,老者对晚辈的关怀中。也就如同猜谜一样,总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有疑惑。根是与传承密不可分的,在点滴中渗透。是中国人的坚持,对如同谜语那般微小而又执着的存在。文化的根,就是想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以节日的形式存在,来一场盛会,与传统文化相聚。用中国人最朴实的行为与方式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根。
在时间的冲刷重组下,文化的根就是中国人朴实的心,是承担,是责任,是坚守,是在发扬着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传承中不变的道理。
文化之根在月下花开,吸引人群停留,是如谜语一般在猜谜过程中的思考,是持之以恒,靠的是最为质朴的平凡。纵使车马繁华,文化之根默默绽放也足以惊艳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