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华文化作文800字高中

【第1篇】

【满身花雨又归来】

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一东方快车,载着来自秦关汉月、唐疆元界震天的战鼓声,载着来自长江边高峡出平湖的澎湃诗篇,载着十三亿人民的喜悦和中华民族的憧憬,载着革命开放的旗帜和与时俱进的召唤,抖擞精神,满身花雨归来,正以惊人的速度飞奔向前。

人类文明绚丽灿烂、多彩多姿,人们都为自己的文明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朴素的感情。不过说到文明伟大之处,难免自傲自负。曾有一些韩国人出书认为自己国家是东亚文明的核心;而某些日本人说他们天皇家族有一万两千年的历史;乃至一些法国人认为法语是最好听的语言……凡此种种,都是不客观的,从小处看,是井底之蛙,从大处看,是民粹主义。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犯这个问题,爱自己的文明,更要客观看待她。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吗?当然悠久。虽然比中华文明早的不多,但有,比如埃及、以苏美尔和阿卡德为代表的美索不达米亚、印度的哈巴拉等。和中华文明差不多同时的还有希腊克里特岛文明、美洲的奥尔梅克等。而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则是毫无疑问的比中华久远且先进,咱们百家争鸣刚进青春期的时候,埃及已经垂垂老矣了,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是两代文明,埃及5000年的金字塔就伫立在尼罗河畔,这是不得不承认的。

但是中华文明依旧是伟大而独特的文明,因为存在时间比较长,甚至至今存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早已彻底灭亡了,现在那里是穆斯林的地盘;克里特岛和哈巴拉与后来的希腊及印度也没什么传承性——他们都是失落的文明,唯有中华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大致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汉字。

中国近代贫弱的时候,曾经有人主张彻底废除汉字,因为觉得汉字系统太落后,不适应现代社会。这种说法也有一点儿合理性,因为汉字的确是非常古老的系统。甲骨文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说明其出现时间非常早,所以,汉字系统从古人记录的最原始手段演化而来,既绘画。从这个角度讲,它不但比什么英文、阿拉伯文落后,甚至比楔形文字还落后,和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一个梯队的,岂止是古老,简直是古老。外国人觉得汉字难写、汉语难学,因为汉字不是音节文字,这与大多数现代文字系统大相径庭。以英文举例,只要会某一个单词的读音,再掌握26个字母和一定的规律,拼写出文字并非很难。但汉字系统就没这么智能。虽然汉字有绘画的元素存在,所以按理说,可以根据文字分析出意思,但这种分析首先就要特别熟悉汉语。随着年代的推移,这种绘画元素也越来越抽象和淡薄。更何况还有很多字的意思根本不可能靠绘画表达。所以,现代文字系统,基本是“以读音提领文字”,而汉字系统,由于太古老,变化太多、简化太多,使得“以形象勾勒意思”这层本来的优点就已经基本泯灭了。另外,英文的26个字母,是单向顺序排列的,而由于 “象形性”,汉字的笔画虽不多,却是上下左右无序排列的,如果说英文是二维的,那汉字简直就是三维立体的。

但,恰恰就是这套极其落后的文字系统,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延续至今的最大功臣。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汉字不是音节文字,不表音。所谓“十里不同音”,各地方言是普遍存在的。在远古通讯极端不发达的漫长时间里,由于读音不同,文字会迅速分化,中国如此庞大,各地方言根本无法共通,久而久之,必会形成不同的文字系统,文字不一样,语言又不同,中华文明如何保证向心力?文字是一种文明最核心的载体,文字分裂,文明安能长久?但在漫长的古代时间里,汉字的“不表音性”,或者说“读音文字的互相独立性”,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久凝聚力。

第二,是龙图腾。

在古代,特别是原始社会,它是一种团结人心的有效手段。这是最原始的信仰,是人类在远古时期能够凝聚起来的强大文化元素。只不过,这个时期太古老了,可能远比三皇五帝还古老,但是时间却是漫长的,应该比整个封建社会都长。在某一时期的中华大地上,有一个以蛇为图腾的部落非常强大,他们组成了一个部落联盟,去和另外一些部落联盟抗衡。古代的英雄们高喊着“为了部落”杀出去,却发现队伍很难团结,有组织无纪律,为什么?因为这个部落信蛇,但是一些盟友部落不信蛇,信其他的,图腾不一样,没有向心力,这仗怎么打?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出了一个超级图腾——龙!我们信蛇,所以龙基本还是蛇的样子,但是有角,信鹿的部落也是我们一部分;有猪鼻,信野猪的也没问题;有鹰爪,还会飞,信鸟的都进来了;还有鱼鳞,信鱼的也很安心了;还会喷水和吐火,信奉水火等自然元素的也高兴了。看看这个新的图腾,它上天入海,无所不能,兼容并包,有机组合,有一切你想看到的图腾的影子。最妙的是,它还那么神秘,让所有人都心驰神往,却不能得见,它是超越自然的主宰,是庇佑我部的无上存在,以至于它甚至不是单纯的图腾了,它升格为神。于是,在这个伟大的新图腾的带领下,这个部落联盟脚踏实地,振兴中华。所有其他的部落联盟都被干掉了或者吸收了,这个得胜的部落联盟逐渐发展出了城市、进而发展为了国家。毫无疑问,在远古时代,龙图腾提供了一种无可匹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正是因为有“龙”这样一个幻想出来的无比强大的图腾,原始的中华部落才能兼收并蓄,百战百胜。你生而为龙。即使一朝斩断掌牙,拔裂鳞片,瞎目断爪,坠入浅滩,龙,依然是龙。

第三,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是一种出世的学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目的,还是为了兼济天下。没有实际利益的东西,儒家不愿多谈,也不愿意去研究。所以,以儒家文化为导向的中华文明,是一个实际利益先行者,从古至今都是。儒家思想深入高端阶层,把持中国人思想上千年,宗教完全被边缘化了。欧洲皇帝登基,得教皇加冕,君权与教权的斗争横亘西方历史,而穆斯林国家,更是把伊斯兰教奉为一切之行为准则。宗教在除中华文明圈以外的地方,影响力实在太大。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宗教国家。美国货币上写着“In god we trust”,阿拉伯国家甚至宪法第一句就是“真主至大”。在中国,你能想象人民币上印着“玉皇大帝保佑你”吗?宪法第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可在其他国家,就是这样的,他们是正常的,我们才是异类。

但异类,不代表败类。事实证明,没有宗教,不是中华文明的问题,而是中华文明的偏得。因为宗教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宗教的起源也许只是弱小的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但它却迅速异化了。正因为宗教可以蛊惑人心,统治者们很快把它变成了万能遥控器,以神人之间的通信者自居,于是高高在上;以不同信仰的正统者自傲,于是唯我独尊。古老宗教系统的口口相传和久远宗教典籍的年久失修,给了统治者信口开河的机会,在玄之又玄的神秘气氛下,所有的恶魔勾当,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披上天使的外衣。

然而中华有儒家,这个文明的子民,在漫长的古代时间里,在知识和理性之光不足以照射每一个角落的混沌中,依然保持着奋力向上的初心,砥砺前行,书写了震惊世界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从古至今未曾中断的、并派生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文明,是有着深刻原因的。回首这一路走来的光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改革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了亚洲东方。而那亘古不变的,是贯穿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有人说,要消灭汉字;有人说,要尊狼图腾;有人说,要信基督教。他们不是坏人,也不是不爱国,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华之意义。若是有一天,汉字无人认得,神龙变为爬虫,儒学不堪一用,则中华已亡。唯有长江东逝,不舍昼夜。我企盼着一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中华汉字之美,认识到中国龙所蕴含的神圣意义,学习到儒学中流传至今的深刻哲理,真正理解中华文明。让中华民族,满身花雨又归来。

【第2篇】

【一条龙的温度】

一天,我经过一堵石墙,上面刻着一条盘卷的龙,驻足,静然观赏揣摩:他身披緅裘,化有白理之纹。猛然,我的目光撞上了龙眼,一股炽热的温度向我涌来,我惊愕,蓦然,一阵声音响起“我是一条龙,我的温度,随时代脉搏的搏跳改变着。”随着着时代的脉搏……为什么?”“让我为你慢慢道来。”

“上古的时候,我并不像你现在看到的样子,那时候,我还是每个地方的吉祥物,我是内蒙的‘龙马’,辽宁的‘熊龙’,安徽的‘牛龙’,江浙的‘鳄龙’,那时的我,鬣鬃飞扬,与人们每日相处,和他们亲近,是他们眼中劳苦得干的好手,因此,那时的我,温度偏暖,安居人间,尝尽烟火。

“先秦的时候,我从小人家中出来,成了一个族的代称,一群巫师围着我,琦璜兰膏篝火燃烧,晃得我眼花,一时间,飞龙氏、降龙氏、居龙氏层出不穷,我渐渐被供奉在高台上,与人疏远。那时,我的温度偏冷,与人言而又倏忽而止,只得作罢。

“到了秦汉,我被五花大绑,进了阿房宫,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儿子’叫嬴政,一绺串腮胡,自命‘真龙天子’,什么居之龙庭、卧之龙床、座之龙椅、穿之龙袍、面之龙颜之类的,都是他那群拿着朝笏的大臣自我臆想的,他崩殂时,又叫‘真龙天降”,我忿然;后来,我又被绑入了未央宫,‘儿子’叫刘邦,把我高高供着,每年来祭拜一次,琼浆玉液,尽往上摆,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是拿着我在黎民百姓心中的青面獠牙的威严,去扶稳自己的蟒袍,温度偏凉。

“唐朝的时候,因为西方的自由思想传入,我被‘松绑’,小心地行于欲界,不料,每当我出现在人面前,总伴着云雷暴奏,酾雨骤长,总在不经意间伤人筋骨,人人相传我生性威猛,不可接近。也曾听说过有人喜好龙,我竟然觉得终觅得一知音远,遂与之相见,那人见我就弃履而逃,我那时的温度彻骨的寒。

“两宋,文人之气颇盛,我于是到了文房,当了一个砚台,供人研磨墨汁,比如鳌龙水歙石就是一例,我潜身于墨池之中,那时的我,晚上两三更都不能入睡,两茎灯草燃着,陪着男儿们苦读,那时我的温度,不免清冷些。

“元军入关时,马蹄踏遍,不屑瞥我一眼,但久而久之,他们的锐气渐消,又开始‘启用’我了,我变成提携,用来配刀、配火鐮,走起路来哐哐铛铛,有气势,于是,我成了一种人的付加品,可有可无,心中不禁感到凄凉,这便是我当时的温度。

“明清时,我变得温顺软起来,行于花间、莲池,舞于彩云、长天,五色翛翛于苍旻之上,人们大把我打扮的得华美精巧,富丽堂皇,可是他们却不知道,我表面风光其实内心的温度孤冷,被人们敬而远之。

“到了近代,我在沉睡中,忽然被刀子砍伤,我猛的睁开眼,看见一群蓝眼睛的人正争掠着金银珠玉,焚着清圆明园,一涌怒火泛滥于我心中,可又无力之。直到五四青年们的呐喊,中国共产党的星火燎原之势蔓延,新中国成立时的雄壮,我热血腾,人们也争相庆贺,将我戴在头上,拿在手上,争相喊着龙的传人,那时,我的温度是炽热的,延续至今,从未改变。”

说完,声音消失。

我呆在那里,继续感着那条龙炽热的温度。原来,这条龙的温度一直在我心中,也在龙舟、龙灯、龙画、龙雕上。这个温度,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初生、发展、沉睡、腾飞,而我这龙的传人传承着这份炽热的温度,这温度也一直在我身边,这亦是中华民族的温度,炽热,执着,不灭!

【第3篇】

【风筝】

中华文化的种子,早已在岁月中沉淀,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之中,默然又坚定地汲取着五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精华,长出的参天大树,却又似风筝一般,飘向渺远蓝天。可不论风筝飞的多高,风筝线却始终握在手里,不曾放下,更不曾断开。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正如寇准所言,风筝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借助着风力才能扶摇直上,飞入云端,可它的根,却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根植于华夏大地,并生长得越发茁壮。

相传,风筝是由墨子发明的,那时的风筝被称为“鹞”,在北方却被称之为“鸢”。人们在风筝上绘上寄寓着吉祥和希冀的图样及文字,将它放飞向高远的蓝天,带着的美好的祝愿和憧憬,也就通过手中紧紧握着的风筝线,一直传达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而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岁月中,任时光荏苒,不管是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以纸做的称为“纸鸢”的风筝,还是现在以鲜艳的布料做成的风筝,也不管它飞的如何高、远、不辨方向,人们手中握着的风筝线却从不曾放开,反而更加用力,其上所传达的美好希冀,也更加的虔诚强烈。风筝线正如树根,交织着扎根地下,在岁月蹉跎中越发清晰而坚定地生长,只为了终有一日,破土而出,迎向那和暖阳光,将美好的憧憬,带向这世间。因此,出现“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霄空”这样美好温暖的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就是风筝的根,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根。

循着这样的根,风筝长出了不一样的叶。

相传楚汉相争时,张良坐在鹞上飞到项羽军队的上方,唱响楚歌,唱得楚军“四面楚歌”,个个“征人一夜尽望乡”,军无斗志,于是项羽大败。虽说是用于军事,可风筝还是寄寓着汉军将士们强烈的希冀和美好的祝愿,升上青冥。而在南北朝梁武帝时,简文将风筝放飞于外告急,带着最后的希望想要与梁武帝逃离,却最终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那只寄寓着希望的风筝,却仍深深地扎根在梁武帝的心里。到了唐宋时期,风筝已逐渐转化成娱乐用途。但人们还对放风筝寄托消灾解难的愿望。在清明时节,人们将各种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等到风筝升到空中,立刻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逝,这样晦气也被带走了,这就是所谓的“断鸢去晦”。“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所寄寓着的吉祥和希望,虽在时光的漫漫长河中不断变换着形式,最初的那根风筝线却一直未变,始终将人们美好的憧憬传向浩荡长空,这是怎样坚定的根啊,又是怎样浩大的五千年文化啊!

或许,随着岁月流逝,总有一些东西会随之改变,可正如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也总是紧紧伴随着风筝线,不曾放下,不曾断裂一般,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即使有着一些东西失去了原本的模样,中华文化的根,始终深深扎根在这片肥沃的大地上。

中华文化的参天大树,它的根沉默却不断地下探、再下探,向着更深的地方探索,没有终点,只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与决心,将那粗大的根延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

相信,总有一天,一只风筝,会带着最为美好温暖的希冀与祝愿,升起在世界的东方,让整个世界为之震动!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