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600字

【第1篇】

【赞包容之美,扬儒雅之风】

回首上下五千年,浩浩汤汤,无边无际。中国文化在历史浪潮的拍打中洗尽铅华,尽显君子本色。中国文化是灯,照亮了历史的漫漫长夜;中国文化是星,装点了历史的浩瀚长空;中国文化是笔,修饰了历史的壮美画卷。

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文化经久不衰,源远流长。一种文化能经千年而不消亡已是奇迹,而中国文化不仅能顺利地传承,而且愈加散发生机与活力,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我想,这与她丰富的内涵和坚实的根基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

如果中国文化是一棵大树,那么它的根一定早已深入泥土,绵延千里。树梢耀眼的翠绿就是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它们从根里汲取营养,又被根寄予着厚望。这条粗壮的根大概就源于中国人心中的那份包容和儒雅吧。

中国书法,一种独特而高雅的古老文化,可谓淋漓尽致地体现着“包容”和“儒雅”。它的演变过程就是如此不凡,从最初仅为了表情达意的甲骨文一步步演变成了富有美感的楷书,然后又衍生出艺术与文字相结合的行书和草书。可见,仅仅在文字的创造上,中国人就已如此独具匠心。

方块字与单词不同,如果单词只是二十六个字母的组合,那方块字就是有生命的个体。构成汉字的每一横每一撇都可以追根溯源。可以这么说,汉字书法的内涵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媲美的。

古时的文人爱舞文弄墨,他们沉浸在书法中,陶醉在文字里。也许有人会问,书法究竟有什么魅力,引无数文人竞相为之折腰?我想,应该缘于书法的包容。就拿《兰亭集序》来说,这幅名帖里共有二十一个“之”字,但是王羲之把每一个“之”都写得不同,各具情态,巧妙无比。不仅仅是王羲之,还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他们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书法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就是情感的宣泄,精神的寄托。

中国文化的儒雅不仅体现在书法,另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化——茶文化中也映射出了她的影子。

茶的发现本是神农无心之举,却给中国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品茶的每一步都颇为考究,也充满了美感。但茶叶在沸水中升腾,飘舞,慢慢将水染成了茶叶的本色,一场奇妙的舌尖之旅就可以开始了。轻抿一小口 ,浓郁醇厚的茶香立刻在唇齿间散开来,回味时又夹杂着一丝苦涩。一口茶仿佛品尽了人间百味。

茶得小口慢饮,一点一点出觉其中的滋味,就像生活,得慢慢去品,才会体味出其中的深意。若是一大口饮下,怕只是囫囵吞枣,错过千般滋味罢了。

不论是书法还是茶文化,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包容”“儒雅”之风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而那些从文化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品格正是我们要传承的文化之精华。

既然我们已找到了根基之所在,那么我们就要让这棵“大树”的枝叶更加繁茂,赞包容之美,扬儒雅之风,让中国文化扎根华夏沃土!

【第2篇】

【爱不泯 根不枯】

胚,生命之初;根,不泯之魂。世间万物,遵循如此。她,亦如此。

天地混沌,她便孕育于混沌之中,在大地之胚中发育。当第一位人类踏上这片领土,她便落于泥土之中发芽,迅速将根植于泥土之中,慢慢成长。天地日月,年复一年,她立在那,绿荫蔽风,根系缠绕,见证这沧海桑田,不衰,不灭。她说,她名为文化。

一声新啼,划破墨夜,一颗悬心终是落地。新生孩童用啼哭宣告新希望的来临。百日之期,转瞬即逝。那孩童颈上被阳光孕育着的饰品闪着银光,落入她的眼中。似乎,根的某一处不受控地骚动着……

千年前,她尚年幼,根系并不繁多,而那项饰也不过一股系于手臂上的红绳。那时,天下大乱,瘟疫肆掠,灾荒不断。灵巧的人们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手臂以求辟邪驱灾,祛病延年。直至又一年,再发大乱。一对夫妇未满百日的孩子高热不退,家中钱财散尽,孩子亦无好转。夫妇俩无计可施,便将系于自己臂上祈平安之绳系于孩子颈部,但求散尽自己一生运气保孩子平安。就此,命此项饰为“长命锁”。不知孩子最后是否长命,但“长命锁”就此长为她之一根,永不枯。她明白,那只因为这支根寄着永不消失之情——父母之于子女的爱!

一位不更事的少年在树荫下把玩着一把未开锋的桃木剑,拙劣的剑法不由得引出她一声冷哼:“无知!剑,可不是这么用的!”忽地,狂风四起,泥土之下,似有何物就要破土而出。

中华,遥遥五千年,各域名剑,数不胜数。那自亦是她的又一壮枝。中华名剑,以“轩辕” 开天,斩杀蚩尤,开“禅让”之道,明众生平等之理。“圣道之剑”当之无愧;湛沪居后出世。湛沪是剑,更是眼。它通体黑色浑然无迹,似上苍那明察秋毫的眼,注视君王的一举一动。“君贤能,剑在侧,国兴旺;君无能,剑飞弃,国破败。”是对它最好的诠释。仁者无敌,湛沪便化为仁道之剑,为春秋战国诸明君斩叛乱,平民心。泰阿剑出于楚国国困之际,晋国困楚,楚国粮草吿罄,兵革无存,楚王为楚国最后一抹曙光,戴上王冠,以泰阿剑为誓,向众民起誓绝不弃楚。楚王身处绝境,威武不屈,以内心之威扶百姓动荡之心。泰阿,终成威道之剑……君王配饰无数,却无一胜于剑。她说,当灾难从天而降时,君王仗剑指敌,为众生抵挡一切,另手执花,为平民送上芳香。正是这爱国爱民之情怀,才在文化之根中深存。

是夜,一位垂暮老人抚着手中一件泛着幽蓝光芒的器物,淡淡的笑了。此情此景,她不由得翻寻着,这一如牡丹一样美艳的艺术品之根愈发高雅!

这便是景泰蓝!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要求自是繁琐。“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 说的正是景泰蓝制作关键的步骤:掐丝、点蓝、烧蓝、磨、镀金。那有玉石一样的温润,珠宝一样的光泽,瓷器般的细腻,金银般的灿烂的景泰蓝历经沧桑而经久不衰,洗尽铅华而素雅高贵,在这快餐时代也未因其工艺繁杂而被抛下,是因为对传统的尊重与挚爱吧,她想。

时过境迁,百日孩童也成了垂暮之人,所有的生命,最终都归于泥土。但她相信,自己绝不会衰败。根,不泯之于魂,扎于泥土,生命之爱将永将她浇灌,爱不泯,根不枯。

中国文化,于爱之下,生根发芽,不死,不灭。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