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传奇

红彤彤的干辣椒,麻辣辣的大红袍花椒,白灿灿的大葱段,赤红黄绿紫的各味香料与醇香持久的牛油、清油邂逅,一锅热情腾腾的火锅底料在眼前翻滚着,鼻腔被一阵又一阵的香气袭击,顾不得眼前弥漫开的雾气,夹一片肉在滚烫的汤里上涮下涮几下,迫不及待放进嘴里,瞬间被麻辣鲜香烫包裹的口腔,唇齿间的每一寸领地迅速蔓延开了醇香,简直爽翻天!

《清稗类钞》记载:“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鲜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说起火锅,在巴蜀简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巴蜀,不论男女老少,都好这口麻辣的火锅。不论春夏秋冬,无论亦或繁华亦或清冷的夜色里,大街小巷的火锅店总是游人如织,因为巴蜀人吃火锅是不分季节的。

春秋两季,人们忙于劳作,也忙于收获,可这丝毫不耽误人们吃火锅。会吃的巴蜀人知道,这两个时节的鱼最为肥嫩、鲜美。清晨刚从长江捕来的鱼,中午便从油亮的锅底里直入人们的胃里。

夏季的巴蜀十分闷热,让人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大火炉里,人们光着膀子,临街树下一坐,畅饮冰啤酒,欢吃火锅。比起肥美的肉,夏季的人们更青睐清爽的毛肚和黄喉。从冰块中夹起一块毛肚,在汤中“七上八下”便可食用,用这样的口诀涮出来的毛肚总是不柴不生,入口那一刹那,汁水在口腔中如花朵般绽放,充斥口腔的每个角落,可谓是辣脆爽口。再将一盘如玉璞般洁白的黄喉倒入锅中,待一片片黄喉开出一朵朵白花,既脆又有嚼劲的黄喉便成了老少皆宜的菜品。

冬季的严寒更是让人们对火锅异常的热爱。裹满辣椒面的牛肉,在麻辣的汤底中涮熟,再加上香辣的蘸料,“三重辣”的牛肉,辣味直窜人的大脑,瞬间驱走了人体内的寒气。最后,再在汤里煮上一碗巴蜀特产——苕粉,配上几勺底汤,“嗖”的一声吸入嘴里,麻辣Q弹,嚼劲十足。

巴蜀从古时诗人口中的“难于上青天”变成了繁华的“世界美食天堂”之一。火锅在不知不觉中似乎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纽带,外国人和中国人坐在一起吃火锅已经吃完了司空见惯的事。人们一起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前,用亲切的四川话向外国朋友们讲述蜀绣,乐山大佛,川剧以及李白、杜甫......而外国朋友则把自己国家的菜品煮进火锅里,用那略带点洋味儿的四川话向巴蜀人讲述自己的家乡......

就这样,火锅包容了各国不同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国际化,让人更加喜欢;红红火火的巴蜀文化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而我们这一代人,也要更加努力拼搏,让巴蜀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明史上永不黯淡,让这场舌尖的盛宴演变成一场传承文化的传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