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作文1000字

【根】

从我有记忆起,那台一打开就流着“滋滋”电流声的收音机就从未停止工作过。外公外婆下田插秧时,它在田埂上放《红梅赞》;外婆用捣衣杵拍打青石上的湿衣裳时,它在河岸的青草上放《春灯谜》;外公仰躺在藤椅上,眯着眼睛有一口没一口地抽着旱烟时,它在院子里的条凳上不知疲倦地唱着《打虎上山》。戏里“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唱词和外公吐出的烟圈一起,飘过田埂,飘过水塘,一直飘到村口的另一头去。

嗜戏成瘾大概从我祖爷爷那辈就有了。听外婆说,那时候家里穷,顿顿喝稀粥嚼咸菜,偶尔吃块苞谷馍馍就权当过节。即使这样,祖爷爷还是喜欢听戏。每月的初一、十五,镇上就有京剧剧团演出。祖爷爷早早准备好了水和干粮,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和祖奶奶一起走十七里山路去听戏,等到村里的狗开始打瞌睡四下传来猫头鹰的叫声才回来。带回来一肚子新的或听过的小曲儿,带回来一身月光和满头露水。

外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十五岁那年,顺理成章的,她进了镇上的剧团(外婆是这十里八乡最水灵的姑娘),在每月的初一、十五那两天唱花旦,再后来甩着长长的水袖扮花衫。据说唱《杏花村》时,舞台下面的男青年都疯了,外公也是其中一个。后来外婆的演出,他场场必到,每次谢完幕了还痴痴地站在那儿鼓掌。外婆就这样认识了他。顺理成章的,他们结婚了。再后来,年纪大了,外婆不愿再去委曲求全扮老旦,索性买了台收音机回家种田带娃,没事跟着哼两句。

他们育有三儿一女,我妈妈排行第四。妈妈脑子好使,读书刻苦,作为当时整个镇里唯一考上师范的中学生去城里念书,恰恰遇上正好是实习老师的我爸。后来就有了我。在上小学之前,我一直都和外公外婆在乡下生活。村头的大榕树、池塘里的蝌蚪、村口的稻草堆、夏夜的蝉鸣、以及那台破破旧旧的收音机里的穆桂英杨子荣祝英台林黛玉都是我的朋友

我进城上小学了。和我一起来的还有外公外婆、还有那台破收音机。城里真好玩啊。有马路,有书店,有电影院,最棒的还是家里那台十八英寸的电视。收音机坏了,用的太久,再也不能唱了。我为它悲伤了一会儿,接着打开电视看节目。最开始我总调到第十一台“戏曲频道”和外公外婆一起摇头晃脑地听戏。后来小伙伴告诉我第十四台的动画片特别好看,第十八台每晚八点的古装剧也不错,我渐渐把京剧甩开了。城里有大剧院,我们去过几次,唱的都是《苏三起解》《梨花颂》之类的老戏。我嫌腻去了几次就不去了,外公外婆也说那戏没什么好看的,都不去了。(后来我才知道看一场戏要十五块)后来,剧院倒闭了。

很快的,我上六年级了。每天晚上回来就开始写作业,容不得别人发出半点儿杂音。外公外婆于是善解人意地开着静音看电视,说这样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身段,要不是后来体检医生说他们俩都有白内障,我还真就信了。

我遗传了我爸我妈的聪明脑子,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后来又进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外公就是在我初三那年去世的。举殡的时候,妈妈请了倒闭剧院里的原班人马唱足了三天三夜,从外公生前最爱的《打虎上山》唱到《梨花颂》,最后以《生死板》收尾。外婆从他们那里借了套戏服,涂着油彩不顾规矩地唱了一出《杏花村》。唱到最后,外婆趴在外公棺材上,爆发出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哀恸的哭声,程砚秋的窦娥都不如她悲切。三姑婆和舅舅把她扶走时,她挣扎着唱到“不论生来不论死,生生死死也要配成双吧咿呀嗨”就瘫坐在地上了。

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了一天一夜。我问自己为什么不把电视调到戏剧频道,为什么不多带外公外婆去剧院看戏,为什么……

为什么……要失掉自己的根。

剧院由于各路人士扶助,又开张了。外婆刚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我就带她去剧院听戏。唱的是《锁麟囊》。“这才是今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

扶着外婆从剧院里出来,我感觉脚下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我知道,我找回了自己的根。

你找回了吗?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