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茶竹筷 源和而生
作者:李小马 时间:2019-04-20 16:55:28 我要投稿!
华夏文明之丰富融通系于水土之调和,中国生活的人间烟火味源于五味的合融。清茶竹筷,一饮一啄,中华千年文化,皆源“和”而生。
中国人崇尚“和”文化,这种代表着相安,协调,团结,和平的传统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文化是战国风云乍起背景下中国社会哲学中的一种相安无事、万世太平的理想状态。“以和为贵”的思想成为中国人处事待人的原则,更潜移默化在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里,弥漫在饮食男女、茶饮饭蔬的烟火人间。
没有一种饮品,比茶更能称其为中国人灵魂的液态。茶与水的“和”,在于彼此适合的默契,是浑然天成的一点灵犀。清水煎茶,新绿初绽。从云烟深处的茶树梢上,缱倦成瓷罐里一生苍老,清茗的绽放依托好水的渲染。古人认为山水煎茶最妙,次为河湖水;白居易曾写道“融雪煎香茗”,妙玉取窖藏五年的梅上雪水煎茶,皆是追求茶与水清冽之性的协调一致。茶因水而沉浮馥郁,水因茶而思雅智远,二者互补融汇,成就茶香幽幽,千年不散。
茶,是一门天人合一的调和哲学。“茶”字拆开来,便是人在草木间。饮茶之间,方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与自然本是一体同生。
古人品茗向来遵循四季时令,将身体的节律和自然轮转紧密契合。春夏白昼渐长,草木葳蕤,饮清明绿茶,熏以茉莉薄荷,清火解暑;秋冬万物凋敝,阴盛阳衰,用滇祁红茶,兼饮玫瑰桂圆,善蓄阳元。茶道中对自然的敬意氤氲着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道家有“自然无为,全万物之本性以修身保性”的哲学,人与天地的和谐共处,这份农耕文明保持千年的对自然规律的敬重和顺从,成就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内核。捧清茗在手,蓦然走入草木之间,氤氲、吸收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饮茶半盏,随草木之性,还自然之间。
千年后的我们苟延残喘于工业废水和浓烟之中,仍为着短视利益和自然反目成仇。重捧起一盏清茗时,能否追溯古人物化超脱的哲理思索和清幽静谧的自然平衡之心?协调山河,顺应天地,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敬重将唤醒现代社会的蒙昧。品茗千年,方懂得中国“和”文化积淀的旷古回音。
世界文明启蒙的轴心时代,希腊的哲人苦苦思索个人的价值,而中国先贤更注重社会群体的协调合作,筷子正是这种协作模式最好的体现。如果说茶饮的智慧是中国人对天人关系的思索与合融,那么筷子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餐具,则在一日三餐间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阴阳调和的社会哲学。
中国筷子两头一方一圆,蕴含着天圆地方的朴素世界观;圆头为乾卦,方头坤卦,天地乾坤,相生相合;圆头入口,是为“民以食为天”……筷子文化包涵了太多中国人简单而深刻的生活智慧,而最令人赞叹的是它通过两根木棍的巧妙协作发挥挑、拨、夹、拌等多种功能的能力,似乎正隐喻了中国人崇尚社会合作的有序和谐。
无论是王熙凤手中“裹着西洋巾”用来捉弄村愚老太的四楞象牙镶金筷,还是刘姥姥“到底伏手些”的农家竹筷,筷子总是成双出现。上方为主动,下方辅动,上阳下阴,协调成一太极;而又上下可互换,谓之阴阳调和,世事流转……有人赞筷子的合作精神,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动态演化却又协调统一的状态更适宜用“协作”来描述。
这是中华民族主次有别、优劣互补的智慧:不仅仅是二者共同工作,而是上升到了通晓各方优势与短处,并通过合理的安排规划,弥补因素的不完美,从而使系统达到整体最优的状态。是江东与西蜀、强兵和妙计的协作,烧起赤壁的传奇火焰,红了军事史上的半壁江山;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生产力与民心的协作,剿灭北境雄踞的军阀,奠定国共协作抗日的基础。当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作,我们不由得惊叹,卡尔·马克思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浸润下得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联系观,竟然已经在中国人四季烟火的三餐中流转千百年,在中华民族的舌尖上品咂过千万遍。
在世界风起云涌的今天,大国博弈愈发激烈,某些西方国家手执刀叉,带着厮杀的血腥本性向世界呐喊要求独尊,不知一双竹筷内敛平淡的协作哲学能否传递到大洋彼岸?竹香浮动的“和”文化,你历经千年风尘而眉眼依旧清明,世界何时才得解你心语?
从朝歌古殿到姑苏夜雨,从商周遗风到唐宋生平,无论时空怎样流转,中国人总是在一方生长着“和”的沃土上繁衍生息。执一双竹筷,协调世人争端;饮半盏清茶,回归山水自然,中华传统文化在“和”的滋养下历久弥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