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卷深夜深处,中华方自来
作者:李小马 时间:2019-04-21 09:42:33 我要投稿!
窗外飘起淋淋沥沥的小雨,隔着紧掩的窗,还是听得到隐约的沙沙声,旧老的木门固执地把自然的恩赐挡在门外,或许是为了让这里如此的寂静,但我是否需要这份寂静?
在模糊的窗上,几点红红绿绿的光跳跃着,久了便使人感到枯燥和乏味。那是窗外的人们所享受的夜世界,耳边响起狂乱无序的奏乐,眼前还浮现出灯红酒绿的歌舞,只有带着青草气息的冷气把我带醒回了书桌前。
桌前是一张泛黄的白纸,和白色的灯光映照着,似乎要隐匿于这无味的空气中,但黑色的书桌又把它突显出来。旁边是刚磨好的磨,清澈的波光粼粼地浮在乌黑的墨汁上,用过几次的毛笔老态地摆在桌上。作文之人不是我,是我的客人。
片刻前 ,客人踏着湿润的小路敲门而进。桌上的笔墨纸砚早已整齐地摆放好只消眼神示意,便开始畅谈生活感慨和明日理想。等到执笔时,却发现细雨将至,四眉同皱,无可奈何,客人便告辞,匆匆离去,消失在视线中。
最后同他背影出现的 ,是一棵粗壮的老树,许多碧绿的叶片在风中抖动。我曾去抚摸过的粗糙厚实的树皮下面,该是有多么庞大的根系,才能支撑得起这个沧桑不朽的身躯?但我为何要在意这些。
背着白亮的光,将脸深深地埋进薄薄的纸中,冷冷的,更多的愁绪生在心头。是夜晚孤独无人以聊,还是心中缺物始终不明,又或是在轻轻关上的门里被风刺得一下颤抖。我的心绪正如“剪不断,理不乱”,在意识上胡乱地书写着,纵使脸紧贴着纸,却不能将这些情感像流水淌在纸上,哪怕湿了纸,稀了磨也无所谓。
侧视中,看到一卷半开的诗卷,或许是客人打开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的诗作。我向来精读李杜的诗篇 ,追求风格和个性,其他略有涉足,阴沉的心情让我不愿翻起全貌。
不要担心前路再无知己,天底下谁不知晓你,谁不愿意拿出最好的腊酒鸡豚。浅味后忽觉几分真情,世界上怎会再有俞伯牙和钟子期那样的高山流水?即使离别的苦充斥唇齿,也要负重前行,踏上漫漫前路。
想到这里 ,心绪解开了几缕,但仍不如常。
由这诗的味道,便想到钟爱的李杜。若是那飘逸的酒中仙,在这小小的屋子里,纵横笔墨,定会使这屋子生辉。不管是立于山巅的道者,还是花空心思的秦始皇,都未及三分。
我何不知道他的气质何来。回荡不绝在山谷的猿声把我带到他想要奋斗和诉说的世界,我知晓他的迅疾志向在万重山下,等待时间随舟千里而下。我何不知他把苦闷寂寞抛在海里,破浪前行,我更忘不了那个不应帝王呼的飘逸之人,终究是要化成青莲回归云上。
如果李白是最浪漫的正气 那杜甫就是最有深度的历史,在黄沙漫天飞的历史中成为屈指可数的一人。我静静地看着你为冻死骨弯下腰,他们弱弱地躺在街上,在你耳边嗫嚅着,你是否听到了人民的什么声音?
经过了历史洗礼,你站在历史的风雨中,脸上的尘迹伤痕累累,随着呕出的最后一口血,被盖上沉重的盖章,印在那一唐史。
曾在友人家中见得一幅书画,满纸的凛然和清秀,压了多少书香门第,把失朴的现代住房浑然升为一处仙境。于是许多书画的记忆聚集在一起,挂在墙上。远看是一块块的空白,造成莫名的单调,但仔细看会感受到拘束不住的诗意。满堂的书画构成一个新天地,可以看到一个个气质非凡的古人在诗词间游走,即使作品已流传,仍不忘要推敲打磨,并且欣赏着。是他们使平平常常的文字神采灵动,让几行墨迹不愧对于精致的画,甚至跳脱于景外,肆意宣泄情感,他们,是否也是如此?
李杜之气像火一样瞬间燃烧起来,以渐升的温暖感化冷漠的空气,我似乎看到了一丝异彩,心热起来,于是从久压了的纸中抬起头来,身上的使命感告诉我千古流转。
那么从唐往后看还有什么?从夏数到清,风水轮流转。不管是秦王的阿房宫,还是越王的自作用剑,又或是项羽自以为傲的九鼎,都随着朝代的逝去而而失去光彩,被人遗忘。我想起了唐玄宗歌舞升平的霓裳曲。当他醉眼于妃子的婀娜多姿,当他听着虚假的上书,对宏图伟治索然无趣时,他是否会想到这高调的乐曲虽不及后庭花的诅咒,但胜过梅花曲的凄凉,终究入了唐朝的土。
我释然了,历朝历代终会过去,但留下了什么?我们有如此多的诗词,包含了人最真挚的情感,散发着诗词的魅力。回顾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从第一首诗被创作出来,人类的文化河流便有了一条巨大的支流。在此后的各朝各代,它不断被加大加深,悄然成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会发现,就算是现在,诗词也在被丰富着,滋养着,仍为了它的使命而继续扩展着,到达所有懂诗词,爱诗词的国度,直到形成诗词之气漫天下的气派宏图。
而那些英杰骚人们,肩负着传播诗词文化的重大责任并且不惜代价地流传下去。那或许是他们都在心心相映着,跨过思绪越过百年千年的栏杆,无拘无束,可能语言不同,性格不同,但最终都像万江万河入大海一样凝结交流在一起。是否有人发现,那心中的共感追溯到了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特征,没错,这份中华诗词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
它像一株小小的幼苗,从大地里开始蔓延,朝代的变换只是决定它分支不同,但它的枝条会越来越粗壮茂密。我们巧借唐的笔法,宋的赋意,晋的隐匿,把中华文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于诗词中。不仅不被它的格式所束缚,更完成了文艺复兴似的人文情感的突破。我们常常要讲到忠,要讲到义,并且要去以它们为准则去自省自己,何不知这种民族文化之魂早已刻在了记忆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们的岳飞将军沉默着把“精忠报国”记在心里,刻在背上,然后在危急之秋呐喊。我曾无数次想过,他怕,怕后人不能再有岳家军的英勇,不能再有还我河山的决心,于是把自己的忠义和爱国情怀留在诗里,让我们不忘却。
我们更不乏为国而喜的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的喜欲狂,不正是影响着我们如今被奥运冠军激发的民族自豪感和骄傲?我们亦有为国而悲的人,当商女的歌声传出,杜牧终究知道这是凄惨的后庭花,却无可奈何,我想象着,那是高于霓裳的曲乐。
如果你在百忙之中能抽空听一听国事,看一看国情,哪怕为中华的每点进步都默默欣慰着,就不负前人的恩德了。便可不愧对于中华儿女的名字。他们的精彩一代传一代,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身上延续着,国的火炬,从不熄灭。
外面突然传出一声鸟叫,接着听到扑扑的扇动翅膀的身音,把我从思考中惊醒出来。我才发现想了这么久,夜更深了。我并没在意这是什么样的鸟,为何而飞走,而是想到了鸿鹄。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的鸿鹄,顶着新生之日,用不羁的傲气闯荡于天地间,即使被囚于笼中,也不会沦为鸡鸭之畜,苟且偷生,而是不减锐气,待冻住的冰融化时,将奋力挣扎。中国的历史正是一片天空,让这些鸿鹄,不,惊鸿一般的人在狂风杂乱中负重前行,终将一跃而上,直向青天,仅使留下洁白残缺的羽毛,它们是否追逐到了青莲?
在被各种饮料麻痹味觉神经的时代,我闻着青草的气息,忽想到了茶。这种自然的恩赐泛着一种淡淡的香气进入回忆。不管是茉莉花还是菊花,铁观音又或是西湖龙井,都源于茶。从最开始叶子赋予水的那一丝甘甜,再到现在真正静下来品茶,探茶,解茶,中国人始终如茶一般,我们泡茶,也被茶浸润着,在这种基础下,坐而论道,便悠然飘出半部天下的《论语》,深厚底蕴的《诗经》,阅读之时,是否会感受到茶的香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不知道陶渊明是否沉醉于菊花茶,但却知道他的心属于那一抹茶色。隐匿于山中,一种孤立却又超然的心境让这碗菊花茶甘甜相交,从容不迫地倒在挫折的伤痕上。我们的中华诗词史正是在茶文化的抚慰下治愈伤痛的。正所谓“诗词养茶,茶养人”,同时它又沏出更好的茶,为茶文化的绿叶注入更丰富的内涵和活力,不再局限于口感的品味,而是坚守“宁静以致远”的原则,相辅相成,使茶文化发扬,铸就中华民族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性格。我们合住这缕宝贵的清香,像见南山一样苦中寻甜。
这清香,混杂着鞭炮的火药味,还有浓浓的年味袭来。我期待着执笔于对联的文墨,那是极其朴实的诗词。老人用粗糙却又温暖有力的手为家家户户书写着年的象征。当人们从遥远的外面奔波回家时;当老人靠着对联的墙上时;当祝福和心愿经过门口传到要去的地方时;当人们为年夜饭而走上走下,累却笑着时,都注视对联,不管是为了吉利还是鼓励,看到那两行苍劲有力的书法和诗意与年味满满的文字时,就感到,这个年是温暖的。
不管是“日光照耀家兴旺,月明春暖人平安 ”还是“华夏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一字一句中的诗词文化让思乡的真切,盼望的眼神,还有团聚的欢乐在一个个省中无形地传达着。百看不腻的的对联负责着诗词文化的传承,而诗词一年又一年地点亮对联,为新年的红火灯光增色。中华民族的礼、孝文化也一起迸发出来,在欢声笑语中,我仍不忘门口的那幅对联,在烟花灿烂光芒映照下,充满了希望和新一年的寄托。年,在对联里,在诗词上。
我们的诗词不局限于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更不局限于此。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有诗词在,就有文化在。
诗词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大树的根使传统文化有了依托,稳固在神州大地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些传统文化分支又给予着根养分,互相依靠着,使得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一代传一代丝毫未减。
哪怕有一天陷入了困境,像我一样的失意,但只要中华诗词熟悉地在耳边响起,我们的文化意识就会像母语一样激发出来。哪怕再过千年,这股风骚之气渐渐淡化,最后消失于笔和墨的岁月中,我们的诗词文化之根所建立起来的传统文化也有足够的底蕴承载这个山河。
飞蛾会像醉了一样扑向灯火,多少次也不停息。我叹息于它,究竟是为了追求什么。若是烈火的话,它早已化成尘土了。此时窗户上红红绿绿的灯点更加显眼,似乎要使人觉察什么。人们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穿梭于大街小巷,迷失在灯红酒绿,他们不正是飞蛾吗?既然忘了心中的根。那么就应该让中华诗词之气弥漫,像升起的初阳,渐渐透射出光芒,把一切污秽的、坏的、死的、埋没的、黯淡的、犹如黄昏般沉重的都照亮,射穿虚伪,嫉妒。纵使不能让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只要让他们突然回想起,偶尔也需要浏览国之要闻,时常也需要坐下来品品茶,最好的知己在身边,共同讨论茶道,每时每刻都要记住,年底了就回家,门口的那幅对联是否被挥笔墨,新年的饭冷了,烟花还等着自己亲手放……我们不能忘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既然身为中华儿女就不应伶仃大醉却不笔墨几句,忘了中华的诗词。传统文化,注定要我们传承,这样便不负这轮日出,不费这洋洋洒洒几千字,不愧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我只得借梁任公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言语:
诗词强,文化亦强;诗词富,文化亦富;诗词进步,文化亦进步;诗词不绝于耳,文化亦不绝于心 ;开天辟地,混沌有分;五彩补天,厚土造人;神农百草,断肠无恨;蚩尤在世,不可不争;后羿射日,旭日东升;嫦娥奔月,阴阳自衡;禹有执心,三不入门;江边渔者,千年一等;沧海桑田,北星变更;横扫天下,俯首称臣;秦有大业,后世难稳;唯贤唯德,卧龙思深;弃仙忘史,尚可怒神;风萧萧兮,一面独冷;黄粱一梦,难辨虚真;仍有巨魂,盘守长城;春来气转,雄狮一震;前有五四,后有长征;卷卷长史,不离其本;诗词曲高,如树有根;根托万枝,文化自盛。
美哉,我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千古流传。
壮哉,我传统文化,继承不息。
丝毫不觉得冷了,只感到热血的心充满了力量,就像独立在洲头,看尽中华的山水,把少年意气抒发在博大的汉字文化中,摘星揽月。
我的客人,你是否在窗前看着小雨,阅读前人的诗词?原来我和你都未曾想到过,我们居住在诗词文化上建立且成长起来的泱泱大国,把说不完的语言转化为凝聚力,难道隔了天涯就不是知己了吗?仅仅因为苦闷就有理由放弃寻根了吗?这片厚实的大地积蓄了大量的深恩,让我被催化在逆水行舟的路上,就像我常常听到的:
再远,也要回家;再有磨难,也有根。
雨渐渐地小了,远处的歌似乎不再喧闹,木门平静下来,我想到了背影处的树。你是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把一身的绿意支撑起来用全身精力向外发扬。我惊叹于你的根,文明的长河从你脚下发源,注入各地,而你,只是一颗雄壮沧桑的千年老树!还想起来了远方泥泞路上的脚印,还有中华诗词的磅礴发展,内心的颤抖表现在手上,抑制住心中的泪水,紧握今晚不属于我的毛笔,用生冷的墨在纸上匆匆写下,笔停人走。
这张纸飘忽不定,但被砚压着,就不敢动丝毫。从敞开的门钻进一阵刺骨的风,便有小小文字映入眼帘:
寒卷掩面促自思,冷雨缥缈有客辞。
不是李杜自不问,无处知己不足豚。
志与青莲步青云,梦回唐史论今史。
朝代亦有朝代更,霓裳堪比梅花伤。
如有八斗作三尺,惊鸿更比鸿鹄上。
菊花自有泡茶道,笔墨又把红纸描。
千年风骚千年尽,万年山河万年根。
飞蛾醉里巧寻灯,中华之气照昏沉。
无故人走雨不走,悠悠,流流,携卷满神州。
李杜不会回应我,他们只是和我见证了这平平常常的小雨。
希望所有中华之气唤醒所有中华之人的传统文化之根,而带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中华诗词像淋淋沥沥的小雨一样,飘飘洒洒,形成天上的细泉,落满神州大地,滋润万物生灵,让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我想,这就是中华文化根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