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千年前,甲骨文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经过我们祖先一笔一划的虔诚镌刻,历经沧桑岁月的打磨,演变为如今流淌在我们笔下的文字。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尚智慧,也愈发熠熠生辉。于华夏儿女,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早已刻于骨,铭于心。

文字刻骨千年传。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文字。它最先出现于占卜,因为在那个“看天吃饭”的岁月里,人们总要在农耕前占卜一番。后来,甲骨文以文字的身份成为了记录工具,古代君王也将对永恒的渴望寄托在了具有亘古不变特质的甲骨文上。殷墟博物馆里有一件现存唯一的文字嵌绿松石甲骨,这片兽骨记录了商王的一次田猎,王捕获了一只体型巨大的野牛,于是将此事刻在野牛的肋骨上以此纪念,并嵌入王权礼器的绿松石,彰显权威。

生动形象的甲骨文像可爱的动画一般放映着古人的生活,商人以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为、所感转化成字符,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其中蕴含了后代的主要造字方法。

甲骨文承载着古人的愿望,承载着智慧,后来随着青铜的出现,又有了铭文。何为“铭”?铭,就是把赞扬歌颂或告诫警醒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以流传百世,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植于后世心底,以将先贤先辈的思想精神铭于后世心间。

文化铭心永不衰。纵横五千年历史,穿越茫茫星辰,君可见《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变”的变通;君可见《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生活真理;君可见曹刿“肉食者鄙”的深谋远虑;君可见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缕缕情思;君可见苏东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超然;君可见周树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振聋发聩……这些厚重的文字,横竖撇捺,或多愁善感,或铮铮箴言,已融化于中华儿女的血液滚滚流淌,“尚智慧”的传统文化之“根”已深植中华儿女之心。

在今天,鼓舞人心的是,传统文化基因正在苏醒。《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秉承“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掀起汉字书写热潮;《中国诗词大会》带来阵阵清新蔚然唐宋风;《朗读者》带领我们融入佳作,见字如面;《信中国》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感动……媒体的引领让文化之风吹拂中华大地,然而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传承与创新,才能让壮阔东方潮浪浪相接、拍岸不息。

仰望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不禁思索:五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此刻,承载于文字中的智慧,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