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

旅行诠释了人生,用人生来完成这一场旅行。我想,徐霞客就是如此。在流行说走就走去旅行的现在,有谁在真正的诠释旅行的意义呢?或者说有谁是在真正的旅行。

5月19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旅行日,几百年前的5月19日,一本游记起笔了,《徐霞客游记》,书名简单,但不同于其他游记的是,它是由生命谱写而成的,30年,60余万字。从灼灼青年到苍苍花甲,他的生命起于大地,渴于河山,也终于自然。

年轻的时候,徐霞客好博览地理、历史书籍,而此类书籍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旁门,但他兴趣使然,便始终如一。

真正的转折是在19岁时他父亲的去世。徐霞客三年守孝期间决定了要踏足山河,完成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母亲对徐霞客甚是支持。但是徐霞客是个孝子,母尚在,不远足,只是陪着母亲家乡附近游玩,在22岁时,终于踏上了自己的征程,而这征程不仅仅是高山远水,满天星海,还是一部生命的史诗。

令人敬佩的不仅仅是他的毅力,徒步江山。更是徐霞客对于旅行的理解,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抒发的正是他的情怀,若只是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便和圈中小鸡一般。所以人应该旅行。徐霞客有过人的胆识和信念,传说途径广西融县真仙岩时,他为了探索一个洞,竟从一条横卧的巨蟒身上跨过去。

他还是一位崇尚科学的人,当时社会普遍认为在峨眉山、鸡足山等地的佛光瑞影现象是佛光普照,而徐霞客从地理环境等角度分析,解释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王安石曾在《褒禅山游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而徐霞客的游记中也净是古洞、名刹、温泉、飞瀑、奇峰、深林、幽皇,每每遇到艰难险阻奇荆怪林,如《游恒山日记》中写到的: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已知入山之难,却又有雨后晴天:初三日随樵者行,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登之,俯瞰壑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徐霞客说:“亘古人迹未到之处,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正如王安石说的一般,假若他俩生在同一个年代,恐怕会是同游之人,知心之友吧。

旅游的意义不仅仅只是见未见,闻未闻,尝未尝,还是身心和大自然的沟通,人类生于自然,成长于山河,最终化为尘土,不正应该像徐霞客一样,用自己的生命感受一下这大自然么。

点评:一篇颇有见地的《徐霞客游记》解读。作者以人生入题,借徐霞客生平展示了一种以人生旅行来感受自然的博大胸襟及志向。并引用王安石文,对照映衬出霞客旅游意义于人生于社会的作用。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