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的作文800字初中
作者:川成 时间:2019-12-24 09:02:15 我要投稿!
【第1篇】
“诗是表达情感最真实的方式”,我经常这样和我的诗友讲。
我最爱的是和诗友们一起玩飞花令,每次当我要接诗句时,我总是眼睛亮亮的,挺直了腰杆,脱口而出几句未曾耳闻的诗句,看着他们赞许的目光,我心生喜悦,扬起了微笑。
说起诗词,我总能想到姥姥,她那种对诗词的热情,任何事物都代替不了的那种热情,总能激励我、感染我,把那表达情感最真实的诗词铭刻在我的脑海,这一定就是我传承下诗词的原因吧。
“诗是表达情感最真实的方式”,姥姥每天都和我这样说。姥姥的一生都固执的爱诗,小时候,我总拉着她的手说:“姥姥,我们去念诗吧。”姥姥“腾”地一下站起来,眼睛放着光说“好”,就急切地拉着我去后花园了。她总是站在园中时不时吟上几句:“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姥姥每次都会触景生情,站在那儿良久,回味这几句诗词。
时间久了,我也潜移默化地爱上了诗词。但渐渐地,姥姥的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但她还依旧颤颤巍巍地拄着拐去后院吟诗赏花,她跟我讲:“人可以倒下,但,诗不行。”
姥姥手里总拿着本小册子,翻开那发黄的纸,清脆的声响告诉我它存留的时间,工工整整的字告诉我主人是有多爱惜它。姥姥郑重其事的把小册子送给我,攥着我的手腕说:“孩子,这都是我亲手写的诗词,今天我把它传给你,你要时刻记住,记住诗是表达情感最真实的方式,你……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啊。”
姥姥终究是走了,留下的只有一句话和那一册亲手抄写的诗集,什么都没有改变,诗还在吟着,只不过吟诗的人换成了我,吟着那不知念过多少遍的诗,我总是会想,等我到了姥姥那个年纪时,也会想着用何种方式把诗词传承下去,无论是何种方式,我都会眼睛闪着光,挺直了脊背告诉后辈“诗一直是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方式。”
诗,永远是没有任何隔核去表达情感的方式,我们对诗词的认真的那一份固执,是对诗词最好的表达。诗词,传承着我们家族的血脉、我们的精神,它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别样的人传承。
评语:(36分)情节充实,生动方面进步很大,姥姥对自己的要求与影响刻画具体,但在具体的情节之中,缺少传承的点出。
【第2篇】
说到传承,我就会想到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的身世十分平凡,相貌也十分普通,但是在我眼中,他传承给我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信念。
初入新居的第一个傍晚,晴空万里。天空中的晚霞好似跳跃的光辉,从地平线上浮动。这时,一个浑厚的声音打破了傍晚的宁静:“磨剪子啦----”声音越来越小,可是带给我的震撼却久久不能消散。如此现代化的都市中,还会有人传承这门古老却快要消失的手艺吗?
在随后几天,这个声音总是如期而至。每当听到这深邃而又沧桑的声音时,心中总会感到一份充实与慰藉:原来我们现代化的城市中,还有一位坚持传承那份古老行业的人。
一天傍晚,家中的剪子恰好钝了。我一听到他那熟悉的声音就飞奔下楼。迎接我的是一位和蔼的老人,推着一辆“上海永久”吱呀吱呀地走来,“小朋友,来磨剪子?吗”说完便接过我的剪子,端详了一番后,慈祥地说:“用到这么钝才来磨呀?”,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家的剪子已经用了好几年。”只见他将剪子拿到一块磨平的粗砂轮上先磨去经年的铁锈,再用砖磨细细打磨。最后用一把小铁锤在铁砧上敲敲打打,从剪刀尖刀刀刃再到螺栓。此时的剪刀已经寒光闪闪,锋利无比了。望着老人一丝不苟的神情和专注的眼神,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他是如何学到的?他为什么选择了这门的职业来传承。
老人看我久久不肯离去,一直围着他专注地看,老人忙完了手中的活以后,向我诉说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他的祖上都是磨剪子的,磨剪子是一门技术活,那个年代会这种技术的人在县城中很受人敬重。他的祖上去世之前,唯一的愿望就是让后人学会这门手艺,这样后人们就不必担心吃饱穿暖的问题。但是,随着现代化地发展,越来越多机器出现让这个靠手艺吃饭的家族走向了没落。他忽然停止了,那份寂静就好像世界只剩下了我们一样。良久之后,他缓缓开口:“我来把这门手艺传授给你吧,因为我也快…”又是一片沉寂。
就这样,我成了老人的“徒弟”。他兴致勃勃地讲着这门手艺,他脸上那岁月雕琢的痕迹掩盖不住那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一遍又一遍为我演示着繁琐的细节,记住“磨剪子其实比较枯燥,一连几个小时站那儿,在粗砂轮边上一遍遍地打磨,也会焦虑,怕做不好。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听起来很好,实行很难,而日子的功劳和造化便在坚持之间呈现。”老人又继续跟我讲:“日复一日地打磨工具,修炼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不仅知道怎样做技艺,更知道为何而做的匠人,匠人精神终究不过是这样一句话:给时间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间。”我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牢牢记住了上面那段话。老人眼睛里散发出明亮的光芒,因为他知道,这门手艺已经传承了下去。
聆听了老人的教诲后,我面对着夜空思绪万千。现代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下,没有耐心脚踏实地奋斗了。然而这位老人却能够因为前辈的嘱托而坚持自己那份淳朴的信仰,实在值得敬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因为从老人身上我不但学会了这门手艺,还从他身上传承到了许多匠人精神的品质。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能想起老人和他那辆吱呀吱呀的上海永久。老人的嘱托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吱呀吱呀---”的声音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而那就是传承的声音,这声音令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第3篇】
小学时的国学老师是个很难理解的人。
他平日对我们一团和气,关心爱护我们,有谁不舒服时总是第一个去关心,脸色清瘦,身形瘦削,戴着与同学玩闹时摔断的眼镜不知疲倦地上着每一节课。
他却是我们最怕的老师。他不仅经常讲一些我们不懂的道理,而且讲这些时表情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也不许别人在这时说闲话,一遍遍地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管台下是否有人在听。他要求我们写感受,无论是否听懂。他让我们背诵经典,背不下来就要抄。看着我们怨怼的目光,他总是会狠下心来,摆出一幅平日不曾见的坚决: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必须要背。
儿童节的语文课上,一天都欢笑的儿童们悲戚的进入他的课堂。他照旧讲他的课,一言一行、一笔一划都与往常一样调动全身气力。他问大家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无人应答,他也不以为意,接着讲。讲到老庄,不由动情:“如今西方哲学分类繁多,如形而上学、宇宙论等等,但中国哲学却循自老子。”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将哲学变成一个统摄一切的整体,教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同学们学了这个,以后会很有帮助。他也不管有无回应,在黑板上留背诵作业,我不禁兴起手叫他,他回头叫起我。我问道:“老子,您难道不觉得您讲的太专业太难了吗?我们理解不了,背又有何意义呢?”老师缓缓放下手,叹了口气,犹豫了一下,目光忽又坚定,将作业写完,然后轻轻地把粉笔抛回粉笔盒。
他淡淡地看着我们:“小学的时候,我也有一个国学老师,他也教我们国学,每日都教,上课时他总是认真地讲,一次次,他总是不停地告诉我们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留下的精华,没了这些,以后我们就会遗忘,遗忘孔子的忠恕,不记得老子的知白守黑,忘记了公孙龙子的坚白论,你不再能体会到人类的精神曾经的高度,你也不会体会人类多少年来产生无数对智慧的思考。我当时却不能体会,不去背,现在想再背,就困难多了。”他顿了顿,“中华文化是多么可爱呀,多去读读吧!读过老子的书,一生就不至空虚迷惘,心中永存对道的追寻。现在背传习录,就对通四方上下,知往来古今的心学有了向往,去把这些传承下去吧,给后人一个仰望的机会。”
说罢,他又转过身,似乎在擦黑板上没用的板书,但走下讲台,他刚刚哽咽的脸上多了两条泪痕。
第二天,他没查背诵,也再没查过,但大家都背下了他所有的作业。
五年后,我回母校看他。未入教室,就听见熟悉的声音回荡,不复年轻的他昔日黑发已悄然染上雪色,刀刻般的脸多了几条皱纹,但他的激情仍在,仍在动情地讲着,台下的人依如当年的我们一样沉寂。突然,他看见了我,让我讲课。我走上台,如当年的他一样动情地说道:“人这一生很长又很短,很强壮也很脆弱。有人说人就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体会一下,如果人类不会思考,那能干什么,而中国古代哲学,宏大精深,是对思考的思考,也是对智慧的思考,而哲学就是肉体早已行将朽木,或是已经离开人世的他们对我们的忠告,去听听文化的声音吧!”我看着台下的人群,看着面含微笑的他,心中仿佛有如火的激情。
那是国学的火,中国传统国学薪火相传。
评语:(36分)文章的角度不错,但叙事中人物的语言偏多,而其他细节太少。叙事的生动性不足,同时,文章扣“传承”的叙事点题仍不够紧,如何传,又如何承,应选几个特定的情节与细节来展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