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崔琰作文2500字
作者:俞琴琴 时间:2018-03-14 10:34:06 我要投稿!
虽然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中出现了很多伟大的人物,但能算得上是真正“君子”的倒并不多,大浪淘沙,崔琰虽说并不怎么闻名于后世,但他这个人应该说是难得的一位君子。有人说崔琰用死来证明了自己是个君子,而曹操用崔琰之死证明了自己是个奸雄。那么本文就简单来聊一下这位被曹操所赐死的君子。
据史书所载,崔琰这个人声姿高畅,眉目疏朗,很有威严,简而言之就是大帅哥一枚,早年由于袁绍的征召而来到其帐下,他心存正义,直言敢谏,个性耿直,他劝谏袁绍的事例这里就不列举,直至后来跟了曹操也是“本色不改”。袁绍死后,从袁氏兄弟争着都想得到崔琰可以看出他的威望和不凡。曹操打败袁氏后,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从此崔琰的人生和曹操便有了紧密的联系,直至死于曹操的刀下。
初入冀州,曹操当然非常高兴,于是对很有名望的崔琰说:“经核实户籍,冀州有三十多万人,真是大州啊。”崔琰听后正色道:“目前天下分崩,袁氏兄弟相互争斗,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慰问百姓,倒先看到了统计多少人口和武器,这难道是百姓对您的期望吗?”当崔琰说完这番话后,其他人都吓得低下了头,这可是赤裸裸地当面批评曹操啊,作为刚刚来到曹操阵营的新人来讲,说出这番话那可是天大的胆量和真心。曹操毕竟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即改变了得意之色,并向崔琰谢罪。不过,即便大度能容之人,怕是在内心深处,对批评之声哪怕是正确的估计也是有一丝反感的吧。
后来曹操出征,留下崔琰辅佐曹丕。作为官二代的曹大公子很喜欢打猎,照旧“飞鹰走狗,不治行业”,崔琰看到此情此景就不乐意了,便上书劝谏曹丕,婆婆妈妈的说了一通大道理,但是情真意切又不失谆谆教诲,曹丕毕竟不是朽木不可雕,他看后很惭愧,烧掉了所有打猎器具并向崔琰写信道歉。不管怎么说,崔琰刚正不阿,不怕得罪人,你想想他和曹操曹丕说话都直来直去,他还有不敢劝谏的事吗,不过话说回来,从其个人利益出发,为人太正,反而水至清无鱼,这不见得是好事,这也就是我们往往赞扬君子美德的原因,美德是有代价的。
曹操称公建魏公国后,任命崔琰作尚书,当时世子未确立,当然世子之争主要是在丕植二兄弟之间展开。曹操也是广泛但秘密地向他的臣下来征求意见,而崔琰却信不封口地答复了曹操,崔琰的立场非常坚定,那就是坚决支持曹丕,没有商量的余地,“以死守之”。这里要说一句,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然而在这里崔琰并没有丝毫偏袒曹植的意思,史载曹操听闻后对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十分赞赏。但是我以为崔琰在这里“明目张胆”的表态很犯忌讳,难免会触犯某派利益集团,“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正直的崔琰一派磊落作风不搞阴的,这正如此,可能为他后来遭人诬陷埋下了伏笔。
这里还有一则有名的故事,《世说新语》里记载曹操有一次要接见匈奴使者,但是他自认为形貌丑陋,长得不足以震慑匈奴,于是就让大帅哥崔琰来代替他坐在魏王宝座接见使者,而自己假扮成拿刀的侍从站在旁边。接待完毕后,曹操派人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给出了非凡的回答,说道:“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到人,此乃英雄也。”曹操听后立马派人追杀了这个使者。这里我们就要问曹操为何要杀那个使者呢?我个人认为,说到底崔琰没能达到曹操“雄远国”的目的,崔琰只不过是长得帅,具有正人君子抑或书生的气质,和曹操那种帝王之威、英雄之气是有很大差别的,想一想,拿刀的侍从是真英雄而魏王不是,这要是被传到匈奴那边岂不会威胁曹操政权的稳定?因而我赞同曹操是为了中原统治和边境稳定才杀死了这个慧眼识英雄的使者这种观点,倒非曹操嫉贤妒能,怕匈奴那边有这般能人。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很有可能并非史实。话题转到本文主角崔琰身上,无论事实如何,崔琰正人君子的形象早已在人心中根深蒂固,他表里如一,十分难得,但是和曹操那种雄才大略的英雄之貌是完全不能比的。我想,在大变革的时代,能左右历史进程使社会走向正轨的往往是那些有魄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创新的英雄,而非只是简单的心存善心体恤黎民却没太多治世能力的老好人、书呆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曹操阵营很有面子很有名望的正人君子,却仅仅因为一场近乎“莫须有”的文字狱而含冤被赐死,令人唏嘘嗟叹,以至于崔琰死后很多年后都有人为他鸣冤叫屈。公元216年,也就是曹操称王后的第三年,当时有个叫杨训的人给曹操大拍马屁,杨训这个人虽然没什么才能倒也算清廉,重要的是他是崔琰举荐给曹操的,于是当时就有人讥笑杨训浮浅虚伪,想博取功名,顺带嘲讽崔琰举荐不当。说实在的,给主子拍马屁这种事已经见怪不怪了,今天之风气有甚于当年,比如酒宴之上,一堆笑脸面具举杯迎向那大腹便便的领导实属社会常态。这件事其实本来和崔琰没有太大的关系的,但是崔琰在看了杨训的表章后回信说了这样一句话:“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不知怎的这封回信就被传开了而且还被人借机拿到曹操那去诽谤崔琰,说这是大不逊,是反对曹操称王主宰朝政的意思。当时是个政治敏感期,很多人都觉得曹操有称帝的野心,因此自从曹操称魏公之时就有很多大汉真忠臣或是和汉统有关联的士族站出来反对,最有名的莫过于荀彧,然而不支持曹操的、政治立场与曹操不同的人都被曹操心狠手辣的处理掉了,政治路线不同这是作为一个君主所最不能容忍的事,无论你是谁,触犯了这条原则,都没有好下场,更何况是你一个小小的崔琰,把你当回事的时候曹操可以称赞你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不把你当回事的时候可以像捏死蚂蚁般轻松捏死你。往事越千年,这件事是不是有点熟悉呢,想亲笔写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伟人在庐山会议上又做了什么事呢?真可谓伴君如伴虎,人治的时代,就是这么残酷,所以,推进健全法治社会是我们需要不懈努力的。
崔琰的死,有曹操性格忌刻的一面,但崔琰自己过于正派的所作所为也为其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而且在陈寿看来,这就是一场文字狱冤案。陈寿认为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没想到竟落到如此下场,令人叹息。依某看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一个不正确的时机说不恰当的话就是这么要命,只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啊。
前车之鉴,往事已不可寻,只望今人能够不要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