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周瑜作文2000字
作者:俞琴琴 时间:2018-03-14 10:45:44 我要投稿!
一部非常流行的历史小说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地了解熟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而起到不错的流传效用,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历史不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至于让人们忘记了历史的真相(毕竟是小说)。应该说,《三国演义》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样的一部著作。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都是最先因为小说或因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而对三国产生兴趣的,毕竟描写三国正史的《三国志》晦涩难懂相对乏味,即便很多人熟读了《三国演义》也不想去涉猎《三国志》,这就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成了人们心中真正的历史形象,因此造就了很多“冤案”或者是名不副实的现象(比如某洗发水广告中加了特技的头发)。而周瑜,这个东吴大都督在小说中和正史记载相比,其确实被贬低了,那么历史上的周瑜是怎样一个人呢?
我想周瑜至少应该像苏东坡写的《赤壁怀古》里的那般风流倜傥,是个难得的俊杰人物。我们要知道,罗贯中在演义里为了过度的突出诸葛亮的光辉伟大形象,在不经意间就让诸葛身边的很多人描画的相对暗淡一些,被“黑”的人有很多,大家都知道在此不一一列举,而周瑜无疑应该是被贬低的最狠的一位了,以至于大凡只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到最后甚至忘了周瑜在赤壁中的雄姿英发,只记得他是个心胸狭隘一心想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小人了,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当然,罗贯中塑造的周瑜大帅哥形象还是极为成功的,堪称三国第一大帅哥。史书确实记载周瑜高大英俊,人称周郎,而且娶大美女小乔为妻,俩人可谓郎才女貌,是三国难得的
一段情人佳话。周瑜早年即跟随孙策闯荡天下,可谓兄弟难得,知己难得,基友难得。但可惜孙策在建安五年就去世了,临终前给其弟孙权留下了一句著名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时年仅19岁的孙权掌政后由周瑜和张昭两人共同掌管军政各事务,平定局势。
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永远要记住是时势造就英雄而非英雄造就历史,英雄需要一个他发挥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也悄然降临到了周瑜的肩上。当然了,这个机会所带来的责任可能太过重大,一将功成万骨枯,是迫不得已而非欣然所求。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意在一统江南,在东吴朝内投降言论不绝于耳的情况下周瑜和鲁肃力排众议,说服孙权决心抗战,赤壁之战就此拉开大幕。关于赤壁之战在这里就不详细述及了,像“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当然了其中关于诸葛亮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种小说故事肯定都是虚构的了。在这场三国最大最著名影响力也最深远的战役中,作为东吴方面全权负责的大都督周瑜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他是当之无愧的取胜第一功人,也因此大都督在历史上从此成名,而更要注意的是周瑜时年才34岁!后人用来赞颂周瑜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早已经典的不能再经典,像郑板桥“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读来亦是令人心潮澎湃,英雄情结立燃。这样的一个俊杰,为国家立下不朽之功,天下何人不羡慕不嫉妒呢?这样的一个年轻有为的将才怕是只有别人妒忌他的份,他又怎么会是一个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小人呢,相比较来说诸葛亮当时的所有作为和周瑜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周瑜根本就不可能去忌妒诸葛亮,而史书上也并没有像小说里诸葛亮和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斗智斗勇,各怀鬼胎的情节。不是黑诸葛亮,诸葛在赤壁之战的贡献主要的就是起到了外交官的作用,指挥打仗包括计谋策划和他没任何关系。
现在反过来,我们再去读读小说,发现罗贯中其实在无意间反而是愈加地抬举周瑜的。《三国演义》中周瑜曾多次被诸葛激怒,甚至气到吐血,而且两家联盟期间他曾多次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甚至想不惜手段害死诸葛亮,那么问题来了,周瑜仅仅是因为诸葛亮比自己更聪明就不爽吗?非也!在小说中作者也明确说过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出发点是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周瑜甚至曾想拉拢诸葛亮进入东吴集团与自己共事,想想这是一种何等的胸襟,“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他难道不懂吗,周瑜这种为国家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心胸实在令人佩服,而他想害诸葛的出发点也完全是站在自己国家的利益上考虑的,认清这点的话,包括后来设计让孙小妹与刘备结姻也完全是一心为国着想,周瑜的利益出发点永远是站在国家层面上而非个人得失,这么一个爱国的人难道不值得别人尊敬吗?
重新回到《三国志》,周瑜后来建议孙权用声色之娱麻痹刘备,并分开关张,孙权这个倒没听从周瑜的建议,在这里呢我想周瑜未免有点太小看刘备了,他刘备是谁?一句话,“龙岂池中物”。常言道,天妒英才,非常不幸的是在返回江陵的路上东吴杰出的大都督周瑜病死于途中,年仅三十六岁,令人伤悲,人们再也不会看到这位年轻有为的英雄为日后的江东作贡献了,哀哉公瑾,痛哉公瑾,惜哉公瑾。周瑜临终前上书孙权让鲁肃继任自己之位,为江东的稳定发展做了最后能做的事,周瑜死后,孙权非常悲痛地说:“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来孙权称帝后也常常怀念周瑜,并对大臣们说过“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陈寿评曰:“(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周瑜为东吴大都督作了榜样偶像似的示范。而江东也真可谓人杰地灵,在孙权领导期间,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又有陆逊,这也使得江东地区能够一直相对安稳发展。而今天更重要的是,大都督周瑜的故事从此能够源远流长,“曲有误,周郎顾”,一时美名终能换得一世美名,亦可谓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