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杀手”,还是做“导游”?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6-12-06 13:23:14 我要投稿!
谈起“网络”,很多家长、老师往往是谈“网”色变。这也难怪,有的优等生,就因为沉缅于网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有的,为了上网,半夜三更爬墙而出,彻夜不归;更有甚者,为支付网费,干起偷窃、勒索的勾当;与网友私奔者也不鲜见。因而,见上者“杀”,便成为学校、家长的惯用“伎俩”。然而,终有“勇士”赋予“牺牲精神”,知险而上,真有前赴后继之势。让学校感到更大的困惑是:新课程教材上不断出现的一些网站的名字,有些还明确安排了上网探究的任务,并要求写出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这使教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面对这种新形势,青州市邵庄初级中学的做法是:做“导游”,不做“杀手”。一是按照课程计划,认真上好微机课,普及网络基本知识。二是积极承担网络环境下的课题实验,努力探究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路子。任课教师为学生上网提供基本流程,并将与课本相关的网站和重点知识用文件包的方式放在教师机上供学生查阅。运用网络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倡以小项目驱动,小组分工,合作探究,结果共享式的教学模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效果,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利用BBS,开展网上论坛活动,每月一个主题,就国内外或学生生活中最近发生的事件展开讨论;同学们将与课程相关的疑难问题放在网上进行求助;语文教师将每次作文优秀者放在网上让同学们鉴赏。每周分年级班次允许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有一次上网的机会。学生主要参与上述三项活动,并在每周班会上有15分钟时间评点讨论的话题。作文课上对本年级的一篇优秀作文发表评论。此举便在一定程度上导引了学生上网浏览的内容,增强了学生上网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教师做“导游”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实现了师生情绪上角色的转换。由“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敌对情绪,调动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二是提高了学习效率,减少了时间上的浪费。三是项目驱动,流程提示,使学生不致在网海中迷失方向,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四是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减少了简单重复性记忆和作业带来的负担。
实践证明:做“杀手”,只能带来恐怖、狼藉、不尽的烦恼与悔恨;做“导游”,才能欣赏到“九寨沟的水天一色”,领略到“庐山云海的天上人间”,体味到“三霞闯滩的胸怀激烈”……
做个明智的“导游”吧,未来世界,我们的学生真需要“一网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