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1000字

【第1篇】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第2篇】

初识《论语》,是在初中,一篇《论语十则》在把我搞得晕头转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不过也因此记住了孔子,孔子不仅精通音乐、礼节、计算、射箭、驾车等各种技能,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等佳话。但对于《论语》却总以为高不可及而从不敢亲近。

再次走近它,是因为于丹教授,她在《百家讲坛》中对《论语》的解读让我对《论语》又有了新的认识。她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她把《论语》放在了我们科技发达的社会中。描绘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从而告诉我们该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是我下定决心,认真拜读《论语》,这才开始系统而深刻地领会着孔子的精辟且朴素的言论,它如一股习灵鸡汤荡涤着我的灵魂,仿佛突然之间,我谓之曰平淡的生活,枯燥的日子,竟然焕发了光彩,那些我平时视若无睹的小事,突然之间竟然满含着哲理。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于我们来说先说也许一个字,一句话就能受益终身,在《颜渊》篇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夫子看来,让我们终身实践,并永久受益的就一个字“恕”。所谓“恕”,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人心都是肉长的”,实际上也正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诠释。然而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自己想做的事、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想推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愿与别人分享,说到底,一个“私”字作怪。

现在细细体会这段语录,它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今天这个“恕”,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记得曾经家喻户晓的《还珠格格》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人生,最重要的是饶恕”,血海深仇,“恕”尚且可以化解;那么邻里矛盾呢?生活琐事呢?

一路想着,走进教室,一眼看到小亮和小军在互相指责,原来是“书包纠纷”,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有,因为孩子们自己在家清静惯了,所以在群体中就经常出现类似的矛盾,本来小事一桩,但是由于互不谅解,各不相让,小事就演变成了“纠纷”,甚而有之的演变成“家长之间的矛盾”。看着他们气呼呼的样子,我脑海里立刻就想到了那个字——“恕”。正好这节课是班会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了“恕”的故事,并且说出了自己的心得。我倒是有些担心,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听得懂。于是就想试验一下:“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我们都喜欢干净的环境,可是有的同学随地乱扔纸屑,这样的同学就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人’。”“对别人要做到谅解,自己做错事应该主动道歉”……十几个同学发言之后,我看到了小亮和小军也举起了手,我满怀期待的看着他们,他们的答案在我意料之中:“我们错了,应该道歉……”同学们鼓起了掌,我知道这掌声里有他们对“恕”的理解,有他们对“恕”的赞赏,更有他们对“恕”的决心和行动。

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想到并且做到“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草坪上人为踩出来的小道,还会有吗?路灯上悬挂的美丽花篮,还会无缘无故丢失吗?电缆,还会被人偷去卖废铁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的地球才会变成和谐家园!

【第3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夫子只不过八个字,却让我们越思考越深刻,越努力越觉得难以企及,甚至聪明的人类要想生活得更幸福,就不得不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老夫子的智慧。

自己所不想要的,也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能强加给别人。体现在日常行为上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遇到事情,首先要考虑自己做得怎么样,反思自己的过错和失误,不去怨天尤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别人信服,才能“其身正,不令则行”。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这句话做成了“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确定自己完美无缺,缺点和错误都出在别人身上,自己不想做、不愿做的事情也强加给别人,从而导致“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常用特别憎恨和厌恶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不文明现象,比如随地吐痰、扔垃圾、说脏话、公共场合吸烟、大声喧哗、加塞等,可是在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做得如何呢?没有人的时候,闯没闯过红灯?吐没吐过痰?有没有叫嚷着接听手机?是否利用特权插过队?估计很多人会脸红。儒家提倡“慎独”就是这意思,不管有没有人,有没有监督都要自觉做到“独善其身”,遵守规则和礼教,不做出格的事,不做不仁之事。

别人讥笑、挖苦我们的时候,我们会特别生气;我们在嘲笑、讽刺弱者的时候,他们一样痛苦异常。做个角色互换,假设别人也如此对我会怎么样?这样就能减少许多矛盾和纠纷,人人心中有他人,人人心里为别人着想,集体、单位、城市、民族、国家、世界都将变成美好的大花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谈举止要推己及人,夏虫不可语于冰,对于夏天的虫子,无论你怎样与它谈论冬天的冰雪,它也不会明白,如果你谈论得过多,反而引起它的反感,造成情绪对立。同理,当我们总是责怪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反思,各人有各人的思维限制,思维不同,很难一致,所以,我们都是彼此眼里的夏虫,别人有时候不理解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不理解别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许多在外工作的所谓成功人士一回家见到老乡,虽不至于两眼泪汪汪,但也热情洋溢到忘我的程度,谈自己的工作、事业、生活,甚至理想,不知不觉间乡里乡亲的眼神变得黯淡无光,最后竟至于冷漠了,或者你迷惑不解:“他们真不好相处,我主动放下架子,花费了不少时间与他们拉家常、套近乎,他们却对我不理不睬、不咸不淡,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可是仔细反省一下,问题就出在自己的身上,你拉的家常对你而言再正常不过,可是对老乡们来说确确实实是天方夜谭,飞机、豪华舞会、宴会、音乐会、奢侈品,这名流那政要……与他们有何相干呢?你能接济一下、帮助一下他们吗?你的行为就是赤裸裸地显摆和炫耀。所以他们的眼神变得冷漠也合情合理,长辈不臭骂你一顿就很不错了。

耶稣成名后回到家乡布道,乡亲们对这个当年的小木匠不以为然、毫不感冒,亲人眼里无伟人,他们对圣人小时候的事情可是知根知底,当年鼻涕拉得老长,还随地小便呢,因而把他恢复成小木匠也理所当然,圣人也不会怪罪的,他的修养与境界早已看透浮名和浊世,真实反而让他更欢喜。在这点儿上,孔圣人就做得很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在乡里很恭顺,好像不太会说话,还有些结巴的味道,谦虚谨慎、低调沉稳,俗话说得好,从小在家里长大,谁还不知道你的小名呢?所以不必去装,还是按辈份大小来衡量,否则乡邻会讥笑装腔作势、忘恩负义。但孔子老师“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在宗庙朝廷里,可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明白流畅地言谈,只是更加谨慎罢了。

如果突然中了几千万元的彩票,或者官升三级,你会发生什么变化?你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的一切,包括吃饭、穿衣、读书、开会、唱歌、走路、如厕、笑容、语速……只要与你相关的估计都会重新洗牌。所以不要盲目地讥笑、蔑视那些富人、贵人,说不定你一旦处于他们的位置,比他们还要失态、浮躁、无知或者飞扬跋扈呢!随着地位、财富、名声、环境的变化,人真的很难HOLD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才公平合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在太难做到了,难怪大师们一再强调要不断修行、反省、提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是我们拒绝、排斥别人的层次和水准,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才是真正地“推己及人”的高境界。

生活中,我们也习惯评论别人的讲座、演讲、表演或者讲话:“什么水平啊,不过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准!”可是如果将你放于成千上万人的众目睽睽之下,或者面对冰冷而发热的镜头,你也会变形失态,你的表现也会大打折扣,说不定比他们还差得远呢!还是不要轻易评头论足、臧否人物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适当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不要沦为不自量力的笑柄。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