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未必是良臣作文800字

忠臣者,未必是良臣。

在国人眼中,忠心不二之臣便是良臣。可我们仔细想一想,忠心不二一定是良臣吗?非也,我认为良臣:为明臣、为能臣、为忠臣。

很多人说:“忠臣和良辰不一样吗?”

我国千古名相魏征为官时,为人耿直,也曾因被人弹劾而遭到太宗质问。面对那时圣上,当着满朝文武,只是回了太宗一句话——“忠臣,臣不愿而为之;良臣,臣愿而难为之。”大概意思既是“忠臣,我不愿意做,您也别让我做;良臣,我愿意做却很难去做。希望您让我做良臣,而不是忠臣。”由此可见,忠臣和良臣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良臣一定是明臣。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孝惠帝刘盈懦弱,吕后专政,汉室根基岌岌可危!不过由于朝中大臣心属汉室,吕后不敢公然改朝篡代,便想出了封吕氏王侯的计策。可高祖亲嘱的一条律法——“大汉天下不得封异姓王!”还在,吕后也不敢妄动。她只好请来朝中“三公”——丞相萧何,太尉周勃,御史大夫陈平,问他们:“现在天下安宁了,我想封几个侯,不知三位意下如何?”(感叹: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三位千古奇后之一的吕雉,问得妙啊!把封王册侯带的如此清淡,又有“指鹿为马度(duo)人心”之意)三位丞相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对汉朝忠心耿耿,和个人的能力自然没的说。揣摩着吕后的用意,萧何和周勃一同说:“您为汉室付出了那么多,封几个王怎么了,封吧封吧。”而陈平听了二人的话,勃然大怒,大声呵斥吕后:“大汉律法,清清楚楚,外姓之人,怎敢封王!”……后来,陈平大骂二人,二人笑着对陈平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二人不如你;庇护圣上,兴复汉室,你不如我二人。”……再后来,陈平被罢官……最后,吕后一死,周勃联合满朝文武,平定诸吕。陈平早就不知何时,被吕氏害死。 综上所述,同是能臣、忠臣,贤明、聪明也必不可少。

良臣一定是能臣。在汉景帝时,晁错提出削藩策,消弱诸侯,巩固王权。大家都知道,晁错很有远见,学贯儒法,敢于打破汉初曹参“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思想,是明臣;因为主持削藩,忠孝难两全,父亲为此服毒自杀,是忠臣。可当景帝听信他“削之亦反,不削亦反”的说法,任命他主持,毅然开始了这场削藩。这一削,王侯们怎能乐意,吴王刘濞马上带头“吴楚之乱”(又称“七国之乱”),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大军直指京师。这一反,景帝和晁错都慌了,景帝找晁错拿主意,晁错本来就只会发发议论,一下子就乱了方寸,出了两个馊主意——一、让皇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二、杀袁盎。这两个馊主意直接导致了他失去了景帝的信任。司马迁的《史记》中评价说晁错:“峭、直、苛、深,好沾沾自喜。”苏轼也说晁错,做不到“事至,而不惧”最后,袁盎通过窦婴面见皇帝,弹劾晁错,陶青三人联名弹劾晁错,晁错最终成为七国之乱的牺牲品,被腰斩于东市。最后还是太尉周亚夫(周勃之子)平定七国之乱。不难看出,如果只有聪明的大脑,忠贞的心,而没有能力,也算不上良臣,只是位政论家而已。

良臣也必须要忠,要是忠臣。东汉末年,大风起兮云飘扬……豪杰并起,自黄巾之乱到黑山变民,自董卓玩弄天子于股掌到袁氏兄弟雄霸一方。天下明臣、能臣数之不尽,只是人们只顾满足贪心,而良心不存、忠心不存!一代枭雄,当属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抦天下之牛耳。战事,曹操可是白面无常,疑心重重;内政,他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是明臣。叱咤风云,铁蹄踏白骨,剑锋指苍穹!当是能臣。可他少了一样历代臣子都当有的东西——赤胆忠心!不管怎样,他一生都没有称帝,名为大汉丞相,却早已将皇帝权力架空。他能称得上是良臣吗!?由此可知,只是贤明,能臣,一定要有一颗忠心,是忠臣。

做数字题我们都知道。自然数是有理数,反之,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吗?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它们一定全等,反之,两个全等图形一定成轴对称吗?同理:良臣一定是忠臣,反之,忠臣一定是良臣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良臣一定要是:明臣、能臣、忠臣。良臣从某种方面上是忠臣,然而——忠臣未必是良臣!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