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沅君《清音》原文及赏析

十时改乘正太车西行,雨益大,雾益厚。凭窗望去,只见远山近村都隐入虚无飘渺的境界,依稀古代神话中所说的阆苑蓬岛。这种迷离惝恍的景物,在自然的美中最称蕴藉,较之天朗气清时所见者,格外美妙。沿道多植杨柳,长条婆娑,把它们上面的水珠送到我们的襟袖间,顿添了无限凉意。车上烟囱所喷的烟气缭绕于道侧林木间,云雾似的把它们上下隔绝;行人到此,也自疑置身云端,学古列子御风而行。行愈西,山愈深,两崖土石皆作赭色,至娘子关附近始作青色。在这些岩崖上,多有碧藤绿萝、野花、小草来点缀,甚至倒垂下来,宛如峰峦的流苏。由石家庄到太原,因必横贯太行山脉,故铁道率随山旋转;有时车行两悬崖间,石树掩蔽,不见日影;有时蛇行绝壁侧,旁临深壑。壑中溪流泠泠成韵,绝壁则拔地参天,使人望而生畏。娘子关附近,风物尤奇妙。山势既较他处峻险,溪水亦异常曲折澄澈。崖岸绿树倒垂,掩映溪面,水光树色,幻成一片碧琉璃。其遇乱石阻迸时,即变为急湍,浪花怒溅,如冰凿雪积,农人就急湍作水打磨,茅亭翼然临水上,亦饶致趣。或有三五行人,骑驴乱流而渡,水鸟即骞然掠波飞去。……

到孝感时,天忽下雨了,但这阵微雨却使自然的美增色不少。我爱雨,赞美雨。我以为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的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给我们的视觉的刺激太强;这种过分的刺激,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只有阴雨时或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甚或轮廓也迷离了,我们的心弦便也因之弛缓下去。在此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可以微微的喜悦,轻轻的惆怅,悠然,怡然,物我都冥合了,都诗化了。简单的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的,只能使我们兴奋;雨中月下的景是诗的,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转就实际说罢,你看那些田间的农人们,他们都披着蓑衣,戴雨帽,伛偻着插秧或薅草;这样奇怪的雨帽,连他们的头和身子都遮着了。他们的目前憧憬着来日的千仓万箱的收获,哪顾及现在的斜风细雨。他们对于职务这样的忍耐,他们的态度这样的闲暇,他们的生活这样的和真美的自然接近,这样的诚朴的静美,岂是纸迷金醉的都市人所能领略其万一。

潇潇梅雨,滔滔浊流,我们携着半湿的行李由汉口渡江到武昌去。汉口的洋楼,武昌的城堞,汉阳的烟树,四望都是迷离,迷离;自身所切实感到的,只有颠簸不已的舟儿,入舱扑人的风雨,船首船尾,前仆后继,与天相接的波涛。这是江心呀!危险而雄壮的江心!

我在个旅馆里养病,旅馆作病院听来未免离奇,但就实际上论,这个所在确可以养病。它的后面有座小花园,据说是当代某诗人所建造的。园内有方的鱼池,有面面玲珑的水榭,有矮松或冬青之类夹植在小道边,有矮树所围成的圃内,有太湖石,有芭蕉、玫瑰等。园的四周除一面是墙外,余皆精雅的小斋、轩敞的大厅和水榭。我住的房子是座东向西的小斋。房内粗粗有几样家具。窗外的席棚,可遮蔽回光返照的太阳。由窗南望可见水榭的北面,北望可见隔墙的柳树,西望便是大厅。这些榭和斋虽未必全是空的,但这些住客似都深居简出,纵然有时望见了对面廊下的客人,也因为院子太寥廓之故,觉得他们如在天末,是和我不相干的。在这里,嘈杂的市声固然难听到,就是旅馆前部唱戏声、拉弦子声、呼唤茶房声,……似也震动不破这园内的寂静的场面。这种地僻境幽、窗明几净的所在,固然宜于养病,但同时它也擅于酝酿寂寞。我一个人静静的坐一刻,昏昏的睡一刻,看着成盘的香一圈一圈的烧成了灰,窗上的日影渐渐由斜而正,由正而斜,还不看见一个相识的面孔。听不见一声熟悉的语言。这个沉没在寂寞的海中的我,早将平日厌恶喧哗的性儿消磨净尽,渴望着朋友们来探问;我不要挚友,不要成群的来,不要他多说话,只要个相识的人的一颦一笑。

“春水碧于天”,“一池春水碧于罗”,江南的水本自可爱,但西湖的水又似与江南他水不同。她的颜色是那样绿,绿而有光泽;她的波面是那样平静,逶逶迤迤,说不尽的温柔闲适。她仿佛位大家闺秀,虽有些不遂心,也不对人使脾气,不过眉黛轻颦而已,而这种轻颦的姿态,却能增进她的温柔。啊,“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融融泄泄,东风无力,欲绉还休。”这种细腻风光的妙语,虽非为西湖而写,却写出西湖的灵魂了。

到葛岭时,天已黄昏了,暗中攀登,勉强走到抱扑庐前。他人到葛岭观日出,我们却在此观灯火中的杭州。西湖诸山林木甚繁盛,葛岭的树尤多。黄昏中由树叶隙里远望灯火辉煌的彼岸,一灯如一明珠;这些明珠缀成的有璎珞,有游龙,有宝塔……。

饭后放舟湖中,到平湖秋月去。是时月刚从东方升起,尚未到中天,清辉斜射湖面,漾成一道金光,涟漪微动,金光也因之忽聚忽散。平湖秋月只是湖中一个小岛,岛上几椽小楼,破敝得仅蔽风雨。若白昼来游,恐怕人人都要望望然而去之。可是清夜来此玩月,确不愧为西湖名胜之一。月夜原是神秘的,幽静的,凄清的,所以与其在歌吹喧阗、灯火辉煌的地方玩月,无宁在寂寥无人、幽暗阒静的所在。幽暗可以衬出月色皎洁,阒静可使观者的精神舒缓,与月冥合。平湖秋月的妙处,便是树多。树多即可增进幽暗。换句话说,就是此地能造成分外皎洁的月色。试想在这黑洞洞、四面又都是烟波渺茫的地方,望着水似的长空嵌着一轮明月,怎能不感到月色分外晶莹,水天分外寥廓?我们大家或坐在树下促膝谈心,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独立小石桥上对月凝思。“年年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忽然有人凄然的念着,其声清切,如出金石,林木的枝柯似都为之颤动了。由平湖秋月登舟,过锦带桥,到断桥泊着。我们都到桥上步月。此时月已到中天,湖面的万道金光,竟变成一点明珠。回望葛岭,南屏诸山,只能于烟波深处得仿佛。整个西湖都浸在月华中了。

在如矢如砥的马路旁,耸立着枝叶茂密的树木,在枝叶茂密的树木中,透出星般的灯光。望去,纵月向前望去,路愈远愈窄,树愈远愈密,天愈远愈低;路、树、天的尽处,毗连处,渲染着一抹暮霞。

————1934年作

冯沅君《清音》赏析

这篇游记散文写得颇具特色。

首先,它的格式由八个断片连缀而成。据文中记述的内容来推测,作者记录的是一次远行,出发点可能是北平,终结地是江南胜地杭州。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没有采取流水账式的写法,将沿途景致逐一写来,而是选写了那些能激发起自己审美情趣的景色。每个断片只记一景,内容或多或少,篇幅不限、伸缩自如,形式活泼自由,然而合成起来则成为一幅完整的《清音》出游图。

其次是采用大写意的描写手法,追求诗化的意境之营造。作者取景角度大多是中远景,无论写高山深壑还是写亭院楼台,无论是广袤辽廓的北方还是细腻秀丽的南方,都是以遥眺、远视来摄取所要描写的景致。因此,耸立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幅全景图,富于层次立体感。即使小园小斋、一草一木,也极少用工笔精绘细描,给人以蓬勃气势或迷离景象。如写梅季雨中的武汉三镇,不着一字细描详写雨中景色,只是写由汉口去武昌乘船渡江时的感受,“汉口的洋楼,武昌的城堞,汉阳的烟树,四望都是迷离,迷离”。而身处迷离惝恍之中,作者强烈感到自己搭乘的渡船,是一条“颠簸不已”的孤舟,而“入舱扑人的风雨,船首船尾,前仆后继,与天相接的波涛”。这哪是在乘船过江,分明是在潇潇梅雨、滔滔浊流中搏击,何等迷离壮观!最妙的,作者描写平湖秋月迷人景色时,不直接描写月色的皎洁明媚,而采用映衬法,以树木的幽暗来衬托明月的洁白晶亮,作者写道:“平湖秋月的妙处,便是树多。树多即可增进幽暗。换句话说,就是此地能造成分外皎洁的月色。试想在这黑洞洞、四面又都是烟波渺茫的地方,望着水似的长空嵌着一轮明月,怎能不感到月色分外晶莹,水天分外寥廓?”

作者这种大写意手法又融入她所熟稔的古典诗词中意境营造术,因而使整篇文章有一种博大辽阔的气势和诗情画意的意蕴。

再次,这一帧帧山水景色画中,处处可见作者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冯沅君是个女中豪杰,早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科读书时,就以豪放无畏而闻名。受“五四”学潮的影响,女高师的姑娘们要走出校门上街和男同学一起参加示威游行,遭到思想顽固的校长阻拦,是冯沅君第一个站出来砸断后校门上的横木栓。其文也如其人,沈从文曾赞其文风“雄强泼辣”(《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这篇散文大写意远视角的写法无不与她的个性有关,因而文章显得大气。

然而,作者无法摆脱自己的性别特点,她的豪放刚毅中不乏女子的婉约柔美,因而也形成其审美情趣。细细品味这篇游记,不难发现作者爱水不喜山、爱雨不喜阳、爱清夜不喜白昼、爱迷离、朦胧不喜明朗、直露……她在写车在太行山中驶行的时候,笔墨最多的是写壑中溪流、崖岸绿树,她写道:“娘子关附近,风物尤奇妙。山势既较他处峻险,溪水亦异常曲折澄澈。”山,一笔带过,而水,却津津乐道。“崖岸绿树倒垂,掩映溪面,水光树色,幻成一片碧玻璃。其遇乱石阻迸时,即变为急湍,浪花怒溅,如冰凿雪积,农人就急湍作水打磨,茅亭翼然临水上,亦饶致趣。或有三五行人,骑驴乱流而渡,水鸟即骞然掠波飞去。”见水见树,作者诗情大发,纸上妙笔生花。

写到孝感的斜风细雨,作者简直是爱不释手似的,忘却了描写,直接抒发议论,在向读者阐述其审美观念。她说强光下太清晰太现实,过分刺激视觉使人疲倦而厌恶;而阴雨夜晚,景色暗淡、轮廓迷离,绷紧的心弦因之弛缓,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给人以轻微的喜悦或惆怅,悠然、怡然、物我冥合,景人诗化。惟恐读者不知,作者连用两个比喻,把日下景比作散文给人兴奋,而雨中月下景比作诗歌使人遐想幽思,和盘托出作者爱雨赞美雨的激动不已的心情与趣味。作者以“清音”冠其篇名,其意趣情趣亦在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