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延秀《红色的布包》原文及赏析
在偏僻的山城的旁边,有一间破烂的房子,歪斜的站在泥泞和荒草中间。房子的前半部快塌了,用几根树干撑着。在离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草丛伸入山中去。这里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而路过这里的人,总禁不住说道:
“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
十三岁的时候,我流浪到这里来,因为没有钱,天又下着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找到了这间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为这是绝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胆的把门推开,想走进去。当我的右脚,刚跨过腐蚀的门槛,一个老妇人惊愕的叫了起来:“呶呀?”
这使我感到又高兴又惊奇,赶快用僮话轻轻的说:
“伯妈! 是我,落难人。想在你这里住一夜,可以吗?伯妈!我没有钱。”我说着,慢慢的摸进去。
“好娃娃! 你来吧!”她说,将我抱住,坐在炉边的木桩上。
我走了一天,没有吃饭,衣服也汗湿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怀中。她因为我是僮族,很高兴问了我许多事情,也说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姓唐的,六十多岁的寡妇。她丈夫在的时候,靠卖柴草过活。生了个孩子,叫刚宁。刚宁刚刚四岁,她丈夫就患疟疾死了。她就在给人缝针线、卖柴草的饥饿日子里,把孩子养大。她满想靠着孩子度过晚年; 但是孩子刚刚十八岁,就被县上抓去,用来堵击当时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样’就永远地埋葬了她的希望。为了不使他们受红军的影响,她也被强迫的集中在这一个偏僻的山谷里。
从此以后,她就常常关着门,流着泪,动也不动、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时候,她也常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从破烂的窗框中,眺望着荒芜的旷野……。后来,我朦胧的睡着了,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
突然,我觉得她离开了我,便惊醒了。朦胧中,我看见她自己正从火炉中,扒出一颗火,吹燃着松香; 房子亮了起来。一对哭红了的眼睛,黄瘦的、皱纹满面的脸,和那披在肩膀上的灰白的长头发,使我很自然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遭受苦难折磨的不幸的老人。她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来,正好奇地看着她,又急忙的把小包包收起来,只是看着我微笑着。
一种孩子的好奇心,使我走过去抱着她说:“
伯妈! 给我看看是什么! 我不要你的。”
她甩脱我的手,哄着我说:
“小娃娃看不得,看了会瞎眼哩!”
“不,你哄我,你哄我 。”我顿着脚向她要,几乎爬到她的身上。而她很快的把拿着小包包的那只手,高高的举起来。后来,我和她讲好: 不弄坏,不要她的,不告诉旁人,才给我了。
我接过小红布包包,一层一层的解开。当我快要解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她突然走到门口,用身将门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颤动着。显然的,她怕我拿走这个东西。
“慢点呀! 慢点呀!狗崽儿,不要弄坏啦!”她见我解得很快,就喊起来。
我性急,很快地把七八层布包解完了,最后现出一个鲜红的纸包,看见了一张很平整的红军用的一元钞票,钞票的后面;摺放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面,横写着歪歪斜斜的汉字:
“亲爱的苗、瑶、僮、侗的同胞!
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人吧?让我告诉你们,我们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是你们民族的真正的兄弟。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联合起来! 打倒日本鬼子!打倒压迫我们的敌人……
现在,我们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们这里住,用了你们柴草二十斤。谢谢你们! 此致亲爱的敬礼!
中国红×方面军士兵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我刚刚看完这字条,她又忙着从我的手中抢过去。向我说:
“懂了吧?我的好娃娃,你讲一讲!”
于是,我把钞票和我所知道的红军的情形告诉她。她听了后,紧紧的抱着我,兴奋地说:
“要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根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 我的好娃娃,告诉我吧,他们在哪里?”
“在——北——方!”我想了一会,快乐地伸出一个小指头,指着北边,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说。但是,她还是很不满足,又张着没有牙齿的嘴巴问:
“他们甚么时候回来呀?”我没有办法回答她。等了一会,我钻进她的怀里说:
“伯妈! 刚……刚宁哥哥,跟他们去就好罗!”
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
夜深了。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声。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呦”的嘶叫着,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
【赏析】
这篇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在于作品在表达特定的思想主题时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作品巧妙地设置了“红色的布包”这一道具,并插入十三岁的“我”的一段经历,由“我”引出这一道具,通过设疑、解疑的过程,不动声色地揭示出了人民对当年红军的赞扬和怀念。当作品写到“我”在睡梦中醒来,忽然“发现”老太婆的“神秘”的红布包,并立即引起好奇心时,实际上也在读者心中埋下了一个悬念; 而当写到“我”终于能够接过红布包,并一层一层地解开时,读者心中的悬念实际上也在随之一步步解开; 作品就这样成功地调动了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作品为了避免在解“红布包” 这个“疑”的过程中插入太多的补叙,以便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因而在“红布包”出现之前就作了一些必要的交代,老太婆讲自己的身世,实际上是在为后面作铺垫; 这样,当红布包的秘密一旦解开时,对老太婆如此珍惜这个红布包人们便会有较深的理解。整个作品先是对“红布包”作必要的铺垫,接着是写“红布包”的出现,然后是解“红布包”之谜,最后是写由“红布包” 引发的话题,这就是作品的整体结构的程序。由于作品结构是紧紧围绕“红布包”展开的,其中心比较集中,整个作品也显得比较紧凑。
这篇作品另一个突出之点是很注意以景物描写来暗示或升华作品主题。作品一开头不惜笔墨,向人们描画那偏僻的山谷、破烂歪斜的房子、山间草丛中的小路,为的是揭示老太婆的生存的环境。如果没有某种信念的支撑,一个老太婆能在这荒凉凄清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吗?那么这种信念又是什么呢?作品由此一下子把读者的思考引向了深入。作品结尾之处的一段描写也是有所象征的,狂风呼啸的黑夜之中,鹰对黎明的渴望,使老太婆出自个人经历而产生的对红军的感情得到了超越于个体意义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