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兴义《隐私》原文及赏析

陈晓娶了位美貌妻子,姓李名大芬。陈晓不小,足足五十二岁;大芬不大,刚刚二十五。

夫老妻少,常常会无端招人嫉妒。大芬偏又多几分姿色,又会打扮,一会儿蝙蝠衫,一会儿青蛙服,全部薄如蝉翼,透出粉嘟嘟的皮肉,这就更使人由妒到恨,甚至忿忿然不能容忍了。

星期天,几位半老徐娘到公共水龙头下洗鸡剖鱼,不知哪一位开头,讲出自己男人这一时期对自己的冷落,不料,竟同病相怜,各自都吐出类似的冤情。说到伤心处,禁不住泪珠滚滚。她们的丈夫与陈晓是同事,因而很快就找到了共同的祸根: 都是大芬那妖精把自己比老的,比丑的,比土的。她们很快又选出了共同的报复方式:盼望陈晓夫妇很快就闹起来,打个头破血流,摔个锅烂碗碎,最后闹到法院……倘能出现这样的最佳效果,她们也就有办法征服自己的男人了:“看看吧,青菜萝卜是鲜嫩的好,妻子还是老扎些的安稳、可靠……”

事情的发展,竟被他们不幸而言中了:新婚不到一周的老夫少妻真的闹起来了。

陈晓夫妇住在五楼,门是关着的,窗帘是垂着的。谁也没看清他们具体怎样打闹,只能从各种音响效果中去分析、判断:

噼哩啪啦——这是穿衣镜和金鱼缸碎了。

叮叮哐哐——这是电视机、录音机摔了。

格格喳喳——这是大衣橱、席梦思折了。

不多一时,大芬的吵闹声透过窗帘飞下来了:“你个老……不老实的!那天你拿工作证给我看,不错,你工作证上的年龄是四十七,可你这工作证是五年前填写的呀! 算算你今年是多大了? 嗯?还指望你能提个处长什么的,都五十多了,还提个屁! 呜呜呜……”

一直听不到陈晓的还击声或回答声,大概是觉着背理,在乖乖地装傻。停了会儿,大芬又发出怒吼般的命令或者叫命令般的怒吼:“你给我写份检讨!否则,就跟你没完!”

在这个省直文艺单位,陈晓虽没有什么著作,可也是个正牌大学毕业生,当年跨过鸭绿江,又有着三十多年的工龄。今天却要向老婆写书面检讨!奇闻,天大的奇闻。传奇传记人们喜欢看,但那兴趣远不能同传播生活奇闻相比。尤其是本单位有关个人隐私的奇闻。

不少人乐于尽这样的义务,尤其是嫉恨大芬的女人们。因而这奇闻很快就飞遍大院,再飞越过院墙,飞到了陈晓的单位……

奇闻刚被传得不算奇,更大的奇闻又出来了,大芬竟把陈晓写给她的检讨书丢失在那个经常保持热闹气氛的水龙头的旁边,恰恰又被最爱传播奇闻的女人捡去了。这么一来,简直不逊于卫星的实况转播了。

检讨书是这么写的:

爱妻大芬:

真对不起,我的确欺骗了你。但我欺骗你的,不是我的年龄,而是我当年欺骗组织的隐私,未能在结婚之前如实告诉你。我的父亲是被日本鬼子的飞机投弹炸死的,死得极惨(泪笔),这使我从小就失去父爱,受尽了苦难(泪笔)。抗美援朝时候,我听说美帝国主义一旦打进来,会同日本鬼子一样地烧杀奸淫。为了替父报仇,为了千千万万人民不再惨死于帝国主义的屠刀之下,我决心报名参加志愿军。可我那时刚满十二岁,带兵的同志不肯收我。我万般无奈,自己跑到区里,把年龄多报了五岁,加上死纠活缠,终于如愿了,后来,我一直为多报年龄的欺骗行为感到不安,但又没勇气向组织上坦白(泪笔)……

这份带奇闻性质的检讨书,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最后竟传到陈晓所在单位的第一把手那里。时隔不久,陈晓的任命书下达了:处长。

明明是又一奇闻,人们还在传,但传播的兴趣却大减了。有人证明:陈晓家的穿衣镜、金鱼缸、大衣橱、席梦思、电视机、录音机,及至锅、碗、瓢、勺,全都是完好无损的。还有人窃听到这家人的真正隐私:

陈晓:“处长是当上了,但脸皮也丢尽了。”

大芬:“糊涂! 我问你,是当官要紧? 还是脸皮要紧?”

选自《春风》1985年第12期

【赏析】 

微型小说《隐私》,几乎通篇都采用了“旁视点”的写法,这在一般小说中是不常见的。作为“旁视点”的主要人物是“几位半老徐娘”,她们生活在两个主人公身边,始终注意着这对老夫少妻的生活,因此,她们可算是这对夫妻生活的直接见证人。是她们听到了这对夫妻的争吵打闹,是她们捡到了陈晓的检讨书,也是由她们最后向读者证明了陈晓家的家什并未被砸,并揭露了主人公之间的真心交谈。可见,这特殊的旁视点对读者起着“导读” 作用,读者从她们的眼中、耳中了解到这对夫妻所谓的“隐私”和真正的“隐私”。

然而不止于此,小说中的旁视点不是主人公身边的一只鸟或一只狗,她们不仅是主人公生活的旁观者,还是主人公生活的直接参与者。可以说,有了这“几位半老徐娘”的妒及恨及幸灾乐祸的心理,陈晓夫妇才能设计他们的“闹”和“吵”;也才有了陈晓那特殊的“竟”“丢失在那个经常保持热闹气氛的水龙头的旁边”、“恰恰”又落在“最爱传播奇闻的女人” 之手的“检讨”;也才会导致这份“检讨书”的传播。当然,也因为她们,陈晓夫妇的“隐私”才最终揭秘。可见,这特殊的旁视点对情节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了这堆腐朽的木段,才长出陈晓夫妇这“隐私”的病菇。

文势喜曲不欲平。小说还利用旁视点的导读效果,有意造成读者欣赏直觉的心理误差,跟着这视点误入歧途。而卒章一个急转弯,在文势上形成一个大跌,最终达到作品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小说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主人公: 五十二岁的丈夫和二十五岁的妻子。老夫少妻,这在一般读者群中大概会引起直觉的反感。然而,当小说从几位妒恨心极强的“半老徐娘”眼里向我们描绘出少妇之美貌,当我们读到她们对陈晓夫妇的诅咒,善良的读者恐怕又会同情这对夫妇,以至惋惜地看到他们“真的闹起来”,甚至同情少妻李大芬在年龄上的受骗。尔后,当“检讨书”披露出来,聪明的读者当会立即疑心其中有诈; 直至文末,由大芬的那句话:“是当官要紧? 还是脸皮要紧?”给予证实。小说对第一主人公李大芬形象的描写,有意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其美丽,后写其可怜,再写其可恶,曲折的文势始终扣住了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