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东《秤的学问》原文及赏析
小街上,刘娘娘家摆出的那台人体秤,在小城算得上是独一无二了。别小看这玩意儿,虽然每次只收两分钱,可每月下来都能收入几十元。街对面的王婆婆看在眼里,羡慕在心头。
这一天,王婆婆托人到省城买来一台新型人体秤,还带有两个大轮子,比刘娘娘家那台高级多了,王婆婆乐得合不拢嘴。当天下午,王婆婆就把它安在了自己家门前的人行道旁; 那崭新的、从上到下镀满亮铮铮克罗米的秤,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人。一连几天,王婆婆忙得不亦乐乎,连吃饭都顾不过来。王婆婆那小抽屉里的小票子也快塞满了。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就没什么人来了; 一打听,原来人们都说王婆婆的秤不准,特别是量高器有问题。王婆婆赶忙找来钢卷尺,把量高杆量了又量; 准的呀!根本没误差,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天中午,走来一对恋人,小伙子量了高,当他听王婆婆说只有一米六八时,气愤地说:
“才一米六八? 我本来就一米七多! 你把我量成半残废了; 你这秤怕是歪货、处理品吧!”他拉起姑娘说:“走,到对门子去,那个秤准。”
渐渐地,王婆婆感到无事可干了;而对门刘娘娘那里依然常有男男女女去称重、量高。这究竟是为什么?自己的新秤还不如人家用了好几年的旧秤? 王婆婆越发糊涂了。
这天早晨,王婆婆趁刘娘娘去买菜,忙过去将那旧秤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又掏出钢卷尺,把那秤的量高杆量了量;乖乖,原来那量高杆比钢尺的刻度整整矮了三公分!难怪不得……
王婆婆心中有了数,回去也将自己的量高杆想法压下三公分;果然,没过多久,王婆婆又忙开了。
选自《小说界》1988年第4期
【赏析】
和国际象棋相比,中国象棋有一个很奇特的棋子——炮。炮可横行直行,但吃子要利用“炮架子”,棋谚云:“炮打敌子隔一家”,就是说的这个特点。艺术创作讲究以曲取直,与这炮打隔子其理相通。
且看微型小说《秤的学问》。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隔街摆下了两台人体秤——就是那种既可以称体重,又可以量身高的秤。都是做生意的,自然有了竞争。后摆开的王婆婆以秤的新颖高档取胜。一度占了上风;可刘娘娘就凭那台旧秤,居然复又夺回了优势。据说是因为王婆婆的秤不准,特别是量高器不准,王婆婆仔细校验,根本没误差,岂不怪哉! “军情”终于给探到了,原来,刘娘娘利用当今世人尚高的特定心理,人为压低了量高杆,使得量身高的人能满意而归。王婆婆如法炮制,终于东山再起。
这篇小说是围绕“秤”展开的,可是,它真是写 “秤的学问” 吗?否。“秤”,只是一个道具,利用这个道具,作者导演了一幕生活喜剧,绘出了特定心态下的众生相。小伙子果真不知自己身高? 可一米六八就是“半残废”了,特别是身边有女朋友,弄不好就会“拜拜”,当然要往高处量了;刘娘娘的秤难道是用久失准吗? 非也,显然是迎合人们心理而故意造成的。至于王婆婆,完全是步其后尘罢了。尚高,是当今世人的特定心态。为了使自己高一点,人们会盲目试用名目繁多的增高剂、增高器,商人们会推出各种有用无用的药物、器材,连摆摊量高的小摊主居然也会成人之美,帮人“长”高。可以看出,小说中的秤,只是一个“炮架子”,作者通过它打向了这种为了私利而弄虚作假的丑陋现象。
可是,思及此,尚觉余味未尽。小说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小说中的人和事,可以是一大批同类的人或事的典型概括。由此,我们又可联想到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弄虚作假现象。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恋人之间、同行之间,欺骗现象比比皆是。行骗者乐此不疲,闻骗者知骗不怪,以致虚假现象盛行……作者于此虽未着一墨,可他通过一件小小的典型事件向我们揭示了这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失准现象。如此看来,围绕身高展开的虚假又是一个“炮架子”,全社会广泛存在的虚伪现象才是真正的目标。
小说中“炮架子”的运用,一方面以曲取直,一方面以其艺术张力作用于读者的理性,促使读者作定向联想扩充,从而丰富了微型作品的内涵,并使得作品本身意蕴深邃,含蓄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