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叶新《饱学之士》原文及赏析
观念更新,姑娘们的婚恋观最善于更新。解放前别提了,那时候姑娘们没自主权,“全凭父母一句话,屎壳螂、癞蛤蟆都要嫁”。解放了,姑娘们才开始有权选择意中人。五十年代那会儿,当兵最光荣,姑娘们“不爱金,不爱银,最爱肩上有星星”,大都爱找当军官的。 到了“文革”,又不一样了,“只要成份好,别的不计较”,所以当时的国营企业工人、三代贫下中农最容易娶到如花似玉的老婆。八十年代初,又一变,有那么一阵子是“姑娘找老公,专找海陆空”,凡是有海外关系的、落实政策补还一大笔钱的,家有空房的,姑娘们都趋之若鹜,你争我夺。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姑娘们的心也搞活了,找港商,找洋人,找什么样的人都有; 还有一些“华籍美人”,专找那“美籍华人”的。但也有许多不同流俗的姑娘,由于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使然,别具眼光,爱才若命,“只要学问高,就把彩球抛”,专找那有真才实学的郎君。
绝代佳人黄娅便是不同流俗的姑娘。
黄娅今年二十七,不算小了,之所以至今尚未婚配,就是想找一个饱学之士。找呀找呀找,还真让她找到了。
那天,黄娅在书店,面对浩瀚的书海,她深感自己的浅陋无知。
“有没有《美学入门》?”黄娅不那么自信地问营业员。
“有。”营业员说。可他找了很多书架,一层一层地找,也没找到这本书。
一个男子不知何时来到黄娅的身边,他突然用一种似乎转速不对的声音一口气说道:
“浅表层次信息载体积淀于框架深层之书的群落耗散无序之网络淡化视象之走向致使文化消费呈现危机氛围”
他说什么? 黄娅不知其所云。但从这男子的语气和态度上推断,黄娅似乎感到他是在说书摆得不好,所以找不到。但他干吗不直说呢?而且说得又没标点。黄娅想也许有学问的人都是这么说话的; 假如说得平淡如水,那还有什么学问可言?黄娅侧身看了看这个男子,只见他高挑的身材,清瘦的面孔,戴副金丝边眼镜,头微仰,下巴前伸,目光居高临下。没学问的人是不可能有这种架势的。黄娅顿时肃然起敬。男子又说道:
“种姓符号余非社会角色诗人”
黄娅似懂非懂,心想他大概是在作自我介绍: 他叫余非,是个诗人。不,也许他是说我不是个诗人。说话没标点,真难断句。
此时这个可能叫余非的诗人或者他不叫余非也不是诗人的男子又向黄娅伸出手来:
“一个角色期待使用非语言的重声姿态符号期待与另一角色系统的沟通and反馈”
这下黄娅可懂了,她的懂并不是听懂了,而是看懂了。谁都可能看得出一个人向你伸出手来意味着什么。黄娅很高兴地也伸出手去,她想这可能就是对方期待的反馈。
他们就这么认识了,而且很快就进行了约会。
他是叫余非,也确实是个诗人。第一次约会,余非就向黄娅出示了他的诗作,标题为《熵与性的倒错及孤独的裂变》,全诗有四句:绿色的乳房挂在透明的树枝上/在厕所尽量把蓝色的屁放响/叫春的猫排泄出一碗酒刺/负面超越人生宀龸。
黄娅怀着崇敬之心将这首诗反复吟诵了三遍,她不敢说不懂,这倒不是担心会显露自己的无知,而是害怕伤害诗人的自尊,所以她尽力做出充分理解并被感动的样子。但最后一行的三个字她实在不解其意,还是忍不住问了:“最后三个字是不是缺了几笔?”诗人摇摇头,不屑一答。
“您这是什么诗派?”
诗人拿出一纸宣言,递给黄娅,上面写道:
“超前意识诗派主张诗歌是诗人超前意识的排泄是诗人边缘意识的错乱是诗人人格分裂的击撞是诗人孤独情感的呼吸是他妈的滚他娘的闹着玩”
越是不懂,黄娅越是对诗人崇拜。经过和诗人的几次接触之后,她深感自己的才疏学浅。为了缩短她与诗人的差距,她要诗人介绍几本高层次的书籍供她学习。诗人开列了一个长长的书单,并一一指示快速阅读的门径。于是黄娅沉下心来,闭门谢客,发奋攻读。不出半年,她便自觉学有所成,为了感激她的启蒙者,也为了向诗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她请诗人来家中一叙。诗人来后刚一坐下,黄娅便激动地说道:
“为了拓展你我之间的情感张力为了构建新的角色组合为了使我们两性之间的亚稳定结构嬗变为超稳定系统特通过语言媒介向您传播爱的代码请求您多元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全方位的对我观照反思我多么期望我的爱能化释你被压抑的伊特能涵盖你的心能通过原发过程在你的口唇区获得心灵的对应物”
据说不久黄娅就与诗人结合了,而且也成了一位诗人。
选自《文汇报》1987年11月13日
【赏析】
沙叶新的幽默小说《饱学之士》读后令人哑然失笑,失笑之余也不能不使人深思。
中国人向来尊博古通今、出口成章者为“饱学之士”。如今外来思潮竞相涌入,各种观念名目繁多,于是今日的饱学之士还得添上一个条件,学贯中西。沙叶新笔下的“诗人”可算得上这样一位“饱学之士”。你看他摇首吟哦,成串的新名词新术语脱口而出,连一个顿都不打。这学问也煞是惊人。别人不懂,他不在乎,下巴前伸,目空一切。这副“假洋鬼子”的架势看似饱学,实则浅薄。从“诗人”那些随嘴乱溜的词藻堆砌中,人们似乎感觉到有一只“意识错乱”的“叫春的猫”在排泄消化不良的杂碎。浅薄的人往往喜欢卖弄自己的一知半解,在故作高深的背后隐藏着茫然无知。作者抓住“诗人”的这个性格特征,不动声色地让他在一系列自我表现中曝光,使他在夸夸其谈中现出一副可笑可叹的面目。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外形勾勒和言行描写虽然简洁,有时甚至只有寥寥几笔, 但却赋予了他一定的典型意义,其中隐含了作者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敏锐把握和冷静思考。在开放和变革的时代,人们被外来文化观念的种种新鲜独创之处所吸引,这不足为怪。但是,任何理论或观点都有其产生的特定文化基础,我们作为另一个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人必须对外来观念作一番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在实践中加以扬弃,以为我用。这才是一种科学的求实态度。像小说中“诗人”那样的生吞活剥,除了是在糟踏艺术外,还表现出对文化观念更新和社会心理重铸的极大危害。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幽默的戏谑不仅讥讽了装腔作势的“诗人”,还更进一步对其危害作了揭示。“不同流俗”的黄娅姑娘就是上述流弊的一个典型的受害者。
单纯好学的黄娅有强烈求知欲原本是件好事,她本来也可以老老实实地由美学入门而掌握到一些真正的知识和学问。可是在“诗人”的故弄玄虚面前,她由惶惑而陷入了歧途: 视卖弄为神奇,对“人格分裂” 的诗人大作敬佩得反复吟诵,直至最后走火入魔,自己也成了一只“意识错乱”的“叫春的猫”。是由于无知还是为了虚荣? 也许两者都有。可以说,黄娅由追求到迷乱,与她盲目崇“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分不开的。从她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盲从者可怜可悲的心态。“诗人”与黄娅的结合,与其说是情投意合,不如说是无知和盲从的结合。无知则荒唐可笑,盲从则害人害己。这难道不能使我们对当今社会上的某些流弊深刻反省吗!
这篇微型小说是作者精巧艺术构思的结晶。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了绘声绘色的形象化描写,在短短的篇幅中以极富个性化的幽默语言对不良的学风进行的友善的嘲弄,使作品达到了较高的美学要求。不过,就增加作品的整体性美感来说,若作者能删除开首的一段背景交待,结构将会更加紧凑,文章也会更加凝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