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敬以持躬,让以待》原文

敬以持躬,让以待

《格言别录》中有句话,“朴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世间有几人愿意吃亏的?但南怀瑾却在讲经、讲学中明确地告诉人们,让人为上,吃亏是福。是的,人不能总是一味地想要获取,自然界的东西那么多,一个人能得到多少?纵使你全得到了,那又有什么用,你会因此而幸福吗?假如全世界人都很贫穷,而只有你一个人是富翁,那你会觉得快乐吗?会觉得幸福吗?人只有把自己有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敢于吃亏,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地相处,社会才能其乐融融。

生活中,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友谊和利益不可兼得时,首先要考虑舍利取义,宁愿自己吃亏。郑板桥曾说过:“吃亏是福。”这绝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他一生阅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清朝时有两家邻居因一道墙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欲打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助于在京为大官的亲属张廷玉帮忙。张廷玉没有出面干涉这件事,只是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力劝家人放弃争执,信中有这样几句话:“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听从了他的话,邻居知道后也觉得很不好意思,拆了自家院墙,后退三尺,弄出六尺宽巷子,两家终于握手言欢,由你死我活的争执变成了真心实意的谦让。

李叔同先生曾经在《改过实验谈》中提道:“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件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在李叔同看来,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肯不肯吃亏。而这种吃亏的精神也是关系到人生成败的关键。

春秋时候,郑国有个很有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名叫子产,他曾经担任郑国的卿相,帮助国家实行改革,使郑国迅速富强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子产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有着愿意吃亏的胸怀。

子产在很小的时候就与一般人不同,他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经常让着别人,有时候做游戏,明明是自己赢了,可他却故意认输,并且还不表现出来,让别人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结果,别人都喜欢他,愿意和他一起玩。

长大之后,子产做了官,位居郑国卿相,这可以说是地位仅次于君王的官衔了,可是子产却从不以权谋私,他仍然喜欢把好处让给别人,连君王对他的赏赐也经常分给别人,他的一位朋友对他的这个做法十分不理解,有一天就问子产:“你现在位高权重,没有什么地方需要别人帮忙的了,相反只有别人会求你帮忙,那么你为什么还要讨好自己的下属呢?应该反过来才对啊!”子产沉吟了一会儿,跟他说:“我今天的高位是众人拥护才得来的,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所以得到的好处应该分给大家,这样大家都高兴了,自己也就安稳了。”朋友表示叹服。

当时,朝廷有许多政策不太好,人民的生活也一天不如一天,这样就导致了老百姓的怨恨。子产察觉到这个问题,就上书君王,说:“国家应该为老百姓谋福利,如果只为一己之私不顾百姓的死活而不停地盘剥人民、压榨人民,那么老百姓就会视国家为仇人,会奋起反抗,这样国家就不得安宁了,又如何能期望国家兴旺富强呢?所以要经常替老百姓着想,给他们一些好处,就像放水养鱼一样,表面上看似没有什么作用,其实啊,更大的好处在后边呢,并不会真正地吃亏的。”

君王看了之后感觉有点道理,于是就同意了子产的建议,并让子产负责这件事。子产回去筹划一番,制定了许多的惠民措施,又让百姓畅所欲言而不加禁止,这样郑国就日渐安定了,国力也渐渐地增强了许多。老百姓广泛传说着子产的仁政爱民。

子产这是何等的眼光,又有着何等的洞察力,子产为了长远的利益,舍弃一时的好处,甘愿吃亏,使他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功。所以,吃亏是福,想要做成大事的人必须要学会吃亏,吃亏,会迎来更多的朋友和合作者。

曾国藩说:“敬以持躬,让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视。让,就是什么事都留有余地,有功不独居,有错不推诿。念念不忘这两句话,就能长期履行大任,福祚无量。”

敬以持躬,让以待,内在核心是与人为善,不与别人争利益,谦让实际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有时,人们在利益或是脸面上吃了点亏,但是,换来的往往是大家对你的信任和尊重。因而,你会发现自己格外地轻松和开心,而这是很难用金钱买来的。

有一老翁,请来了一位贵客,并把他留在家中吃午饭。一大早,老翁就吩咐自己的儿子前去集市上准备蔬菜果品。

但是,时间已过巳时了,他的儿子却仍未回来。

老翁心里很着急,就亲自到窗口去眺望。他看到在离自家不远的地方,他的儿子挑着菜担,在一条水塍上与一个挑京货担子的人面对面站着,彼此都不肯相让,就在那儿都站着不动。

老翁离家赶上前去,好言相劝道:“老哥,我家中有客人,正等着这些东西做餐,请你往水田里让一让,让他过来,你老哥也就可以过去。这岂不是对两个人都方便吗?”

那个人说:“你让我下水田,他怎么不下呢?”

老翁说:“他个子矮,下到水田里怕担子里的东西被水浸坏了;你老哥个子比他高,下到水田里不至于碰到水。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请你让一下。”

那个人说:“你的担子里不过是些蔬菜果品,即使浸湿了,将就着还可以吃;我的担子里挑着的可都是京广贵货,万一沾了水,就一钱不值了。我的担子比你的贵重,怎么能让我让道呢?”

老翁看到无法说服他,便挺身过去说:“来,来!那么这么办吧,让我老头儿下到水田里,你把货担子交给我,我把它顶在头上,让你空着身子从我儿子身旁过去,我再把货担子交给你,怎么样?”

说完,他立即脱下鞋袜。那个人见老翁这么做,心里过意不去,说:“既然老丈这么说,我就下到水田里,让你把担子挑过去。”说完立即下到水田里让路。老翁就只这么让了一让,就化解了一场争执。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古人认为,谦让、礼让,是有德的主体,是有礼的主体,一人让,从而带动人人让,国家便可安宁久长。

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在鞍这个地方大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最终晋军大败齐军。晋军凯旋时,上军副帅士燮最后进入国都,他的父亲说:“你不知道我盼望你吗?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士燮说:“一般军队胜利归来,国内的人们必然热情欢迎。如果先回来,一定会特别引人注意,这岂不是要代替主帅领受殊荣吗?因此,我不敢先回来。”父亲对他的做法很赞赏。

论功行赏时,晋景公对统帅郤克说:“这次我军大胜是你的功劳啊!”郤克回答:“这完全是君王的训教和几位将帅的功劳,我有什么功劳呢?”晋景公称赞士燮的功劳与郤克同样大。士燮说是听从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统率的结果。景公称赞栾书,栾书说:“这次胜利有赖于士燮的指挥和士兵的奋力作战。”

晋军将领互相谦让,推功及人的美德反映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的精神,这正是大败齐军的关键所在。几年以后,晋军主帅战死。晋侯检阅军队,派遣士丐率领中军,士丐辞谢了,他说:“荀偃比我强,请派荀偃吧。”于是让荀偃率领中军,士丐辅佐。晋侯又派韩起率领上军,韩起要让给赵武,晋侯就派遣栾黡,栾黡推辞说:“我不如韩起,韩起愿意让赵武在上,君王还是听从他吧。”于是赵武率领上军,韩起辅佐。

晋国的将帅在名利面前互相礼让,晋国百姓因此更加团结,从此,国力更加强盛。

谦让以功,谦让以利,谦让以位,这是一个人品质层次高的表现,这种品德使国家安,人民安,也会为自己赢得世人的尊重。

《菜根谭》中说:“事事留有余地,造物不能忘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就是说不顾虑别人的立场,只一味地追求自身的利益,一定会产生摩擦,引起他人的反感,即使成功也难以持久。所以我们在追求利益时,应有所节制,与他人多沟通,做事千万不可达到极限,预留几步作为缓冲,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