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潮微语》原文及鉴赏
“误会”
武汉大学三个学生“毙命”,事后说: “出于一时误会。”
到底“误会” 些什么? 很不明白。
就学生说,决不至于把达姆弹“误会” 为鸡蛋或什么——丹麦的学生拿鸡蛋什么去攻击佛朗哥使馆,中国的学生,却只要一些鸡蛋什么来吃,不要吃“达姆弹”。
就宪警说,应该也不把武汉大学“误会”做实弹射击的靶场。但竟有“毙命”情事,真是——“遗憾得很”。
官与民,饱与饿,笑与哭,请愿与杀戮之间,“误会”实在已太深,太深了!
“消除误会” ? 那将是: 永不!
从造谣到缄默
昆明学生的血迹,渐渐淡下来了,但一拿起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那本薄薄的小册子,就仍然仿佛置身在鲜浓的血泊中,至少我有这感觉。
翻翻这书,使人知道当时虐杀学生,某些教授也帮了点手脚的,栽赃诬陷,百出不穷,最妙是其中一位迫学生去参加反苏游行,在众人前痛哭流涕打譬喻说: “中华民国是我们的妈妈,苏联侵占东北,就是强奸我们妈妈,做儿子的能不反抗么?妈妈被强奸,我不能够说下去了,否则我要滴下眼泪来! ”
这位儿子,不消说是伟大的,可惜 “苏联占领东北” 只在反苏行列叫嚣里持续了几分钟,另一种外兵却在北平天津长住久居下来,这些自命为儿子的,想不到竟不但缄默,还把来“奸”的认做“干爸”,忙着铺床叠被去了。
说起“干爸”,又叫我们想起不久之前,这一派教授的宣扬“大地政治学”,名噪天下,罗森堡虽然上了绞架,他在中国的应声虫却入京做官了。尽管容仪表表,口讲洋文,搬这弄那,这种人学问道德,都不怎么值钱。倒是那些莘莘学子十分厚道,他们还把指挥刀下的英雄尊之为“吾师”而“爱”之,这还不够有礼吗? Gentlemen①!
想起了花袭人
据说民社党跳坑之前,是很有一些委屈的,它仍念念不能忘怀“民主”,但又很难辜负政府的好意,所以心里原想,参加了政府,再作打算。
这很使人想起红楼梦上,花袭人嫁蒋玉函的事来。临到上轿,还是哭哭啼啼,要生要死,说什么“并不是自己的心愿”,她原不过“怀着必死的心肠”,且先到了蒋家,再死在蒋家那里,表示为贾宝玉守节的。谁知一入了门,便又“见那蒋家办事极其认真,全都按照着正配的规矩”,丫头仆妇,都叫她“奶奶”,也就“无可奈何”,住下去再说了。
到了这时候,剩下来的事情,就只有和姓蒋的睡觉生孩子,还有什么“屈”不“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是现成的哲学,何况在王夫人的正统思想下爬出来的花袭人。
不知民社党衮衮诸公,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也想到花袭人的身份否?
1947年
(《没羽集》)
注释 ①英文,意为绅士们。
【赏析】
在传统戏曲中,有种折子戏,或是大戏中的一个片断,或是单独的一出小戏。折子戏的戏剧冲突大都简单,表演上却是最吃功夫的。唱做念打,要有特色,没有过硬功底的演员是演不好折子戏的。
《吻潮微语》的大题目下,有三篇小文,可以算作是杂文中的“折子戏” 。三篇文章,每篇都不过三、四百字,而讽刺之辛辣,论理之深刻,语言之简炼,构思之精妙,都是十分地道,十分漂亮的。
绘画讲究构图、色调、线条,作小说讲究人物性格、情节设置、语言风格,写杂文也自有写杂文的一番讲究。其高低良莠,不仅与作者的笔力、眼力、见识有关,更与人的智慧有关。读着《吻潮微语》中的三篇小文,不由想到智力测验题,它让人打破按常规思索的习惯,另辟蹊径,达到目的。若按习惯写法,真刀真枪地镇压学生的军警背后,表面冠冕堂皇、实则别有心计的学者们,各党派之间的闹剧,按其所包容的社会内容,每一题目下,至少可以作得出一、二千言的文章。《吻潮微语》的作者不取常人之法,一桩桩地去发一番慨叹。他把表面上一些彼此并不相干的事,在特殊的条件下组织联系在一起,用彼事物来观照此事物,用题目之外的事来作题目之内的文章。恰如猛然间抖出了那些原来人们没有注意到的不光彩的尾巴,或是揭开头上掩盖着的癞疤,为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找到了最有力的佐证,直接把锋芒捅到要害之处。对镇压学生之后,又解释为“误会”者,作者用看似平淡,实则愤怒的笔墨写道,学生不至于把鸡蛋“误会”成达姆弹,军警却把学校“误会”为实弹射击的靶场; 对那些强迫学生去参加反苏游行的教授们,作者冷不防地指出,他们对“另一种外兵”,非但缄默,而且认做“干爸”; 对那些政客则拉出《红楼梦》中的花袭人,细细地描述她如何慌恐不安地嫁了蒋玉涵,又如何心安理得地做了蒋家的太太。无须多少议论与愤慨之辞,只这样旁敲侧击着,那镇压者的残暴,假爱国者的丑恶,政治娼妓的虚伪,便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这种折射、类比、联想的运用,又比直接了当地议论更为深刻,更为生动,更为有力。这就使以讽刺、幽默见长的杂文又增加了几分戏剧的效果,读来也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