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事》原文及鉴赏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早已成为常识,不成问题了的。我们的抗战作家们,大体上,或多或少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做,也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到今天究竟“化”到怎样的程度了呢?恐怕谁也不敢肯定的回答。
批判地采取民间的地方的旧形式,从而创造新形式,以充实文艺大众化的工作,也是早已成为常识,不成问题了的。抗战以来,真正担负了这样工作的,颇不乏人,然而考其实际,究竟还只是少数。
我们的作家们也并不是不知道这工作的重要。你如果和他谈到这问题,他还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和你谈一大套,他会非常动人的告诉你:在今天,为了发动群众起来坚持抗战,为了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为了我们的文艺作品真正成为大众的东西,是怎样迫切地需要大家来开展大众化的工作呵!
那么,就请罢! 可是我们的作家却耸耸肩头,表示那是别人做的事。他——我们的作家——弄不来这些!
那么谁又弄得来呢? 据说是 “别人”。
那么这所谓的 “别人” 又是谁呢? 当然是和他有 “别”的 “人”。他,是写惯高级的新形式的作品的。
“高级的”新形式的,诚然,也是很重要的工作,我们但愿有许多大作品产生,能够使我们的文艺运动更高的发展一步。今天大众化的工作,有些地方还没有很好的建立,有些地方建立了还没有很大的开展,我们当然也不应该怪有些作家们没有参加。不过,我们不能不责备贤者: 在今天,对于大众化工作,有多少人的骨子里还含有轻视的意味,不自觉地给以削弱或降低,致有些人在这里工作之前踌躇起来。我们的作家们是不能不负一部分责任的。
要真正开展大众化工作,不仅是说,而且要做,首先就应该从我们的作家们起。尤其重要的是,要真正打破 “别人” 和非别人这中间的墙壁。
(1940年4月《中国文化》第1卷第2期)
【赏析】
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进程中,作家们多次倡导文艺的大众化。抗战时期,由于形势的需要,抗日根据地与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再次提倡文艺大众化。所以,“文艺大众化”是当时文艺工作者的热门话题。
在上述背景下写一篇这方面的批评文章,就必须切中腠理。因为,批评的对象是抗战作家,评论的事情是大家熟知的文艺大众化问题,所以无须多讲道理,只须找出症结所在。
本文的特点是切中要害。文章以简洁朴实的笔法,剖析抗战作家在大众化问题上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并且道破这弊病的根源,在于他们思想上存在偏颇。
文章的立意是通过批评,端正认识,推动文艺大众化。所以,文章开头便对准“症结”——表面热情,实际冷落——予以评述。首先,作者抛开俗套,不从正面论述大众化工作的重要,而是指出作家们对其重要意义能口若悬河地谈出一套大道理。这就为下文作好了铺垫,使抗战作家在文艺大众化问题上“言”的热烈与“行”的冷漠形成鲜明对照,对文艺界在这一问题上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倾向进行了平实而婉转的批评。作者用自问自答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既平易亲切,如促膝谈心,又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文章的后半部分,仍是以设问与自答的方式,紧紧衔接上文寻根究底的态度,道破了文章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即抗战作家之所以冷落大众文艺,是因为“骨子里还含有轻视的意味。”文章结尾处,作者将抗战作家不应只说不做的道理点透,进而与议题相呼应,最后,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作家身体力行,“打破‘别人’和非别人这中间的墙壁。”
本文写得平实自然,尖锐的批评寓于平和的说理之中,读来有亲切、坦诚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