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桐为琴》原文及鉴赏

工之侨①得良桐焉,斫②而为琴,弦③而鼓④之,金声而玉应⑤,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⑥。使国工⑦视之,曰: “弗古⑧!”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⑨焉;又谋诸篆工⑩,作古窾(11)焉;匣而埋诸土。期年(12)出之,抱以适市(13)。贵人过而见之,易(14)之以百金,献诸朝(15)。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16)也! ”

工之侨闻之,叹曰: “悲哉,世也! 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17)之,其与亡矣(18)。”遂去,入于宕冥之山(19),不知其所终。

(《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注释】

 ①工之侨——作者虚构的人物。②斫(zhuo)——砍。③弦——作动词用,装上弦的意思。④鼓——弹。⑤金声而玉应——象用金属和玉器制成的乐器互相应和。是以此形容琴声的优美动听。⑥太常——专门掌管祭祀礼乐的官名。⑦国工——国内优秀的乐工。⑧弗古——不是古董。⑨断纹——裂纹。以示年代久远。⑩篆工——刻字工人。(11)古窾(kuan)——古代钟、鼎等祭祀礼器上铸刻的文字。(12)期(ji)年——一年,(13) 适市——到市场上去。(14)易——买。(15)朝——朝廷。(16)希世之珍——世界上稀有的珍品。(17)图——谋算。(18)其与亡矣——大概要同这个世界同归于尽了。(19)宕冥之山——作者假托的山名。

【赏析】

本文构思精巧,运用了古代杂文作者惯用的虚托人物、借物为喻的手法。

工之侨用精良的桐木做琴,声音优美,有如金玉和鸣,十分动听,但仅仅因为不是古董,便受到乐师的冷遇,不被看重。于是工之侨将这把琴进行作伪造假的处理: 让漆工为之作出以示年代久远的裂纹; 又请刻字工人为之铸刻上古代的文字; 更把它埋在土中一年之久,使之象一件出土的古物。同样是这把琴,只因外表具有了这些古董的特征,便被贵人“易之以百金”,被乐师视为“希世之珍”。作者通过琴的遭遇,尖锐地讽刺了盲目崇古者一味以古为珍、以古为美的褊狭心理,批评了这种人只因好古、崇古,以致真假不辨、以假古董为真宝物的可悲可笑的愚昧行为。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就此生发的“悲哉,世也! 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的深沉议论,更具有警戒世人、惊醒世人的作用。他明确指出,这种保守思想,如“不早图之”,任其发展下去,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由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颂古非今的保守心态普遍存在,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说明他眼光犀利、思虑深远,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作者提出的盲目崇古的危害性,在今天也还很有启发意义。我们伟大祖国古老文化的传统,的确是世界文明的宝藏,但如果陶醉在昔日的创造、发明和古代的文明中,光辉的传统便会成为沉重的历史负担,将在我们迎接新世纪新科技的挑战中,成为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