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墨》原文及鉴赏

余蓄①墨数百挺②,暇日辄③取品试之④,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⑤。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

茶欲其白⑥,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⑦也。

(《苏轼文集》)

【注释】 

①蓄——收藏。②挺——量词。③辄——往往,就。④取品试之——指取墨品研墨试色。⑤可人意——使人满意。⑥茶欲其白——茶道讲究以色浅为上品。⑦不会事——不懂事。实指不懂事物的辩证法。

【赏析】 

风,希望它清爽宜人;太阳,希望它和煦万物;月亮,希望它又圆又亮;宝玉,希望它完美无瑕。这当然都是美好的心愿,人之常情。不仅仅无可指责,而且似乎应注重人们的这种渴求。正是由于人们有着追求美好的心愿,人类才有了不断开拓的勇气、前进的动力,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然而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言,相对的美可求,高度的美难得,而绝对的“完美”只可作为一种理想而不可作为必须企及的目标。谁要想实现这种绝对的“完美”,这种“美”也就“完”了!因为美和丑都是在相互比较中而存在的。真正的美往往又和缺陷相联系,甚至可以说,美也是有缺点和不足的。“金无足赤”,如果你非要“足赤”的黄金,那就只好放弃黄金; “人无完人”,假若你非要完人不可,那么连你自己也应放在被抛弃之列了。苏轼的这篇“题物”杂文,就是要表达这样一个道理。

你看: “余蓄墨数百挺”,可知这位宋代的文学家和书画家,是多么爱惜文房四宝中的香墨。简直是宝墨的珍藏家了。可想而知,他所珍藏的都是精品,并十分珍惜之。果然“暇日辄取品试之”,闲来无事,总要品鉴一番,甚至研墨而试,看其成色如何。但试的结果,终觉得这个也不黑,那个也不黑,其中只有一两锭勉强还算 “可人意。”于是他发出感慨说“世间佳物,自是难得”,好东西得来可真不容易啊!

但作者的感慨并未就此打住。因为他自己深知,每一挺墨,都是经过比较、感到它的佳处才予以珍藏的,怎么能说墨不黑呢?看来问题的症结并不在宝墨的本身,而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上,是由于对美好事物在追求上过于理想化! 茶道上虽然讲究以“色白”为上,但那也只是相对他色而言; 宝墨虽然是以极黑为上,但那也是相对灰钝之色而言。可通常人的感情,却是“茶欲其白”,越白越好; “墨欲其黑”,只嫌自己所试之墨的黑度不够。漆本来就够黑的了,但“方求黑时嫌漆白”,雪的颜色可算纯白的了,但“方求白时嫌雪黑”。由于追求极端的美、极端的纯,结果几乎连自己追求的本身都否定掉。所以作者说: 这“自是人不会事”,不懂得事物的辩证法。人要完人,事要无憾,稍有缺陷便认为毫无价值,这种苛求只能给人带来失落感。谁越是最挚着于绝对的完美,谁就最容易忽略美,最轻率地否定美。

这篇题物杂文,写得简短、自然而哲理性很强。作者写的是人之常情,甚至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常情。但正是通过对自我常情的否定,揭示了认识事物应具备的辩证法。而掌握这种辩证法,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方法无疑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