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原文及鉴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②,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③去留。环堵萧然④,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⑤,箪瓢屡空⑥,晏如⑦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⑧得失,以此自终。

赞⑨曰: 黔娄之妻有言⑩: “不戚戚(11)于贫贱,不汲汲(12)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3)? 酣觞(14)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16)? 葛天氏之民欤?

(《笺注陶渊明集》)

【注释】

 ①《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撰写的一篇自传体短文,选自四部丛刊影宋本《笺注陶渊明集》卷六。②造饮辄尽——应邀去喝酒就要喝完。③曾不吝情——一点儿也不在意。④环堵萧然——住屋四壁十分冷清。⑤短褐穿结——所穿的短衣破洞补丁满是。⑥箪瓢屡空——常常缺吃少喝。箪: 圆竹篮; 瓢: 饮器。⑦晏如——安然自在的样子。⑧忘怀——不放在心上。⑨赞——史传后面附语,用作对于人物事件的总结和评述。⑩黔娄——春秋时人,自守清贫不愿出仕。死后其妻曾作诔文。(11)戚戚——忧郁。(12)汲汲——急于追求。(13)若人——这个人,即五柳先生。俦: 同类。(14)酣觞——饮酒。(15)无怀氏——与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均无为而治,社会风俗淳朴。

【赏析】 

以漫画手法勾勒形象,让这形象去概括一种社会现象,并展示作者的审美意向,是杂文创作惯于遵循的蹊径。杂文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短论,正因为杂文的议论溶透于或附丽于一定的形象中,而杂文形象有别于一般散文形象,在于杂文的形象无须须眉毕露地雕琢,而只须捕捉形象的精神特质,尤其突出形象的喜剧性特征,作出幽默而传神的漫画式勾勒。这种漫画画面在杂文中出现,对“杂文味”的酿造,有很大的作用。

《五柳先生传》就是这样一篇言之有意、言之有味的杂文。它实际上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也是陶渊明的一篇人格宣言。是一位不得志而又不失志,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在沦落中保持清高的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或者说,一位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对世俗挑战的檄文。

这位以“五柳先生”自况的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是56岁的小老头了,辞官归隐也已整整15年。他对弃官归田的生活,是无奈而又满足,不羁而又自恃,脱俗而又近人的。他把握这些基质,用亦庄亦谐的笔触,活脱地托出了一个五柳先生的形象,一个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这一个”杂文形象:穿的是破烂补绽的短褐,却包裹着一颗高洁的心灵,他不忧戚于贫贱,视富贵如浮云,他的行状是与当时社会公认的“正人君子”标准相抵牾的,即以“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端,就与那些言必称孔孟,行必有经典依据的腐儒酸劲,大不一样。这位五柳先生还是一个不吝情也不矫情的懂情人。他嗜酒而无钱买酒,亲朋置酒招饮,他照饮不误,一醉方休,饮前和醉后,都不说应酬的感谢话。他不愿自己的个性被世俗淹没。他不但不是一个乞食者,而且持着居于布施者之上的态度。这个性格形象屹立魏晋时代衰微的世态人情中,显示其出格的亮度,因而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批判力。这种不现形的批判手法,以及不期而至的批判效果,正是历来的杂文作者所乐于追求的。

陶渊明这篇文章为他自己作了绝妙的自画像,也为中国的文学画廊提供了一幅生动的杂文形象。当然,他不可能为他自己以及他的同代人找到命运的皈依点。因为他只以出世的态度来打发人生,没有用入世的态度来招架人生;他所追求的是对自然的复归,宁可沿着历史的湍流,上溯到蒙昧的洪荒时代,到无怀氏或葛天氏那里,做一个原始部落的子民,这就是陶渊明的世界观和生活观。我们不该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陶渊明。我们倒应该感谢这位以写诗见长的陶渊明竟无意中给我们留下这篇好杂文。在这篇杂文中,他高明地用漫画式的形象,对他周围的世态和世风,作出了委婉的讽谏。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议论,是杂文写作的妙处,也是杂文写作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