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1)

我们的土地上有一个博学的漫画家,他喜欢问自己,地滚球、填字游戏卡、小提琴、煮洗的衣服和门前的擦鞋垫会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呢?

不过,我想知道的倒是受命操纵大型现代化攻城炮的人的心理反应。战争中许多人从事形形色色奇怪的工作,但哪一个比发射贝尔塔型巨炮更荒诞呢?

其它士兵或多或少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飞行员可以从飞腾而起的红光中判断是否击中了煤气工厂。

潜艇指挥员可以两三小时后返回,通过遗弃的残骸判断成功的程度。

壕沟里的可怜虫知道要坚持在某个堑壕里便是守住了阵地,心里也沾沾自喜。

甚至野外的炮兵向看不见的目标射击后,也可以拿起耳机,向藏在七英里以外一颗枯树上的同伴询问,所要摧毁的教堂塔尖是否有坍倒的迹象,是否需要变换角度再打一次。

但是,使用贝尔塔型巨炮的弟兄们却生活在奇怪虚假的孤独世界中。他们冒冒失失地把炮弹射往天空,却无法预见炮弹的命运是什么,就连知识渊博的弹道学教授也无济于事。炮弹也许真的击中了目标,也许落在了兵工厂或要塞中心。然而它也会打中教堂或孤儿院,或安静地潜入河底或扎入墓穴,没有造成任何伤害。

在我看来,作家在许多地方与攻城炮兵有相同之处。他们也在操纵一门重型火炮,他们的文学炮弹也许会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引起革命或动乱。不过一般发射的只是可怜的哑弹,无声无息地静卧在附近的田野里,最后被当做废铁,或制成雨伞架和花盆。

的确,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消耗了这么多纸浆,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个时代就是通常说的“文艺复兴”。

意大利半岛上的每一个托马索、里卡多和恩里格,条顿大平原上的每一个托马西医生、里卡都斯教授和多米尼·海因里希,都急匆匆地印刷出自己的作品,所用的纸张最小也是十二开的,更甭说模仿希腊人写的动人的十四行诗的托马西诺和学照罗马祖先的佳篇文体写颂歌的里卡蒂诺了。还有不计其数的人热衷于收藏古币、雕塑、塑像、图画、手稿和古代盔甲,几乎整整三十世纪兢兢业业地把刚刚从前辈的废墟里挖掘出来的东西分类、整理、制表、登记、存档和编纂,用无数对开纸印出集子,再配上美丽的铜版和精制的木刻。

印刷术的发明毁了谷登堡,却使弗劳本、阿尔杜斯、爱琴尼以及其它新印刷公司发了财,他们从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大捞油水。不过,文艺复兴的文学产品并没有在当时的世界——作家们生活的十五、十六世纪——产生巨大的效果。贡献出新思想的人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鹅毛笔英雄,他们象那样开大炮的朋友一样,并没能亲眼看到自己取得多大成功,作品造成了多大的毁坏。但是,他们总的说来是铲除了进步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我们应当感谢他们干净彻底地清扫了堆积如山的垃圾,没有他们,这些垃圾还会在我们的思想里碍手碍脚。

不过严格他讲,文艺复兴起先并不是“向前看”的运动。它鄙视刚刚消失的过去,称上一代人的著作为“野蛮”之作(或“哥特式的野蛮”之作,因为哥特人曾一度和匈奴人一样名声狼藉)。文艺复兴的主要志趣在艺术品上,因为艺术品里蕴藏着一种叫“古典精神”的物质。

文艺复兴的确大大振兴了良知的自由、宽容和更为美好的世界,不过运动的领袖们并没想这样做。

早在这之前很长时间,便有人提出质问,罗马主教有什么权力强行规定波希米亚农民和英格兰自由民必须用哪国语言析祷,必须以何等精神学习耶稣的教诲,必须为自己的放纵付出多少代价,必须读些什么书和怎样教育子女。他们公然蔑视这个超级王国的力量,却被它打得粉身碎骨。他们甚至还领导或代表过一场民族运动,但终不免失败。

伟大的简·胡斯余火未息的骨灰被不光彩地掷入莱茵河,这是对全世界的警告:教皇体制仍然是至高无上的统治。

威克利夫的尸体被官方执刑人焚烧了,它告诉列斯特夏的下层农民,枢密院和教皇还能把手伸到坟墓里。

显然,正面攻击是不可能的。

“传统”这座坚固堡垒是在十五个世纪里靠巨大的权威逐渐地精心建成的,靠外力攻打休想占领它。在高墙壁垒之中也有不少丑闻。三个教皇动起干戈,谁都说自己合法,是圣彼得的唯一继承人;罗马和阿维尼翁教廷腐败透顶,制定法律只是为了使人通过花钱疏通来破坏的;君主的生活完全道德败坏;贪财谋利之人以日益加剧的炼狱恐怖做幌子,要挟可怜的父母为死去的孩子缴纳大笔钱,所有这些都人所共知,却又丝毫无碍于教会的安全。

然而,一些人对基督教事务毫无兴趣,对教皇和主教也无切身之恨,他们胡乱开了几炮,却使这座陈旧的大厦倒坍了。

布拉格的“瘦小苍白的人”向往基督美德的崇高理想,可他未尽之事却被一群杂混的平民百姓实现了,这伙人别无他求,只想做为世界诸般善事的赞助人活着和死去(最好等老了以后再死),做圣母教会的虔诚弟子。

他们来自欧洲的各个角落,代表各行各业,如果当时的历史学家点破他们所作所为的真实本意,他们还会怒发冲冠。

以马可·波罗为例。

我们知道他是个非凡的旅行家,看到过奇光异景,无怪乎拘谨于西方城市巴掌大地方的人们称他是“百万美元的马可”。他向人们描述说,他看到的金色御座有宝培那么高,大理石墙的长度犹如从巴尔干到黑海的距离,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这个小家伙束手无策了,然而他在进步的历史中起了绝顶重要的作用。他的文笔并不好。他对文学也怀有同时代同阶层的人的偏见。一个绅士应该挥舞宝剑而不是耍鹅毛笔,因此马可先生不愿意当作家。但是,战争使他进了热那亚监狱。为了打发枯燥的铁窗时光,他向同牢的一个可怜作家讲述了自己一生的奇怪故事,靠这种间接的途径,欧洲人终于了解了许多过去一无所知的事情。马可·波罗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他固执地相信他在小亚细亚见过一座山被一个虔诚的圣人挪动了两英里,因为圣人想告诉异教徒“真正的信仰能做到什么”;他也轻信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讲没有脑袋的人和三只脚的鸡,但他讲述的事情却胜过前一千三百年中的一切,从而推翻了教会的地理学理论。

马可·波罗从生到死当然一直是教会的虔诚弟子,谁要是把他比做几乎是同时代的著名的罗吉尔·培根,他还会怒不可遏。培根是个地地道道的科学家,他为了追求知识,忍痛整整十年没写作,还在监狱里关了整整十四年。

不过这两个人中还是波罗更为危险。

十万人中最多只有一个人会跟随培根追逐天上的虹,琢磨娓娓动听的进化理论以颠扑当时的神圣观点,而只学过ABC的平民百姓却可以从马可·波罗那儿得知世界上还存在着《旧约》作者从未想到过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