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砍手”的启示作文6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10 13:27:21 我要投稿!
【第1篇】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制作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巴尔扎克雕像:他披着睡衣,双手合在胸前,昂着硕大的脑袋,双目注视前方。一个学生看了雕像之后,对罗丹说:“老师,这手像极了。我从未见过雕塑如此完美的手。”听了这话,罗丹皱起了眉头。他沉思了一会儿,突然举起斧头砍去了雕像的双手。此举使学生们震惊、伤心和惋惜。罗丹神色严峻地说:“这双手太突出了!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你们一定要记住:一件真实完美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
这座雕像是应法国作家协会之邀而作的。由于砍去双手,作家协会拒绝认购。罗丹对此深为痛惜,但他向人们预言:“我的雕像将立于不败之地!”他把这座雕像安置在自己家中的花园里。后来,他的预言果然应验了:这座雕像成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罗丹砍去了在他看来是“败笔”的雕像的双手,从而使这座巴尔扎克雕像成了不朽的杰作,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罗丹的言行告诉我们: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在于: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巴尔扎克的双手”只是((巴尔扎克”的一部分,二者不能混淆。作为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它们在雕像中的艺术地位和审美功能是完全不同的。罗丹砍去“巴尔扎克”的双方手,防止了“双手”对整个雕像作品的艺术价值喧宾夺主,保证了雕像整体的艺术价值的和谐统一。联系在于: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轧部分也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罗丹砍去巴尔扎克雕像“太突出”的双手,是为了保证不因“双手”太突出而伤害雕像整体审美价值的正常发挥。
【第2篇】
从罗丹果断地砍掉《巴尔扎克》像的双手,它不仅从艺术的角度给人以启示,同时更多地使人受到哲学的启迪:
为了整体美,应该有忍痛割爱的勇气。这种整体美,其内涵不仅指艺术,包括整体(全局)的协调一致,和谐运作,团队精神等。为了整体美,个体即使再美,如果有损或贬低主体,就应该舍弃。在工作的配合上又何尚不需要这种勇气呢?为了映衬荷花的美,绿叶得充当配角陪衬;为了使舞台演出威武雄壮、有声有色,得有主角和配角、正派和反派。特别是整体需要你牺牲自我、服务全局时,你应该甘居淡泊,虚怀若谷,这样才可以获得整体美、全局美,你就可以进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的境界。
为了追求美,应该有主动反思的睿智。凡真正追求艺术、追求真理的大师,总是在反思中求得完美的。罗丹如果不砍掉《巴尔扎克》像的双手,他将会留下千古遗憾。综观历史,凡在历史上有大作为的艺术大师和先贤圣哲,都善于从辉煌中寻找阴暗,从璀璨中寻找瑕疵,从赞扬中寻找差距,从成功中寻找失误,决不放过在成绩掩盖下存在的不足、缺点、失误和错误,决不放过如不认真改正可能给今后的工作造成损害的任何问题。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根本原因。鲁迅的“严于解剖自己”,孟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告诫人们要主动反思,严于律己。
为了创造美,应该有上下求索的意志。满足使人懒惰,使人停滞不前,使人终止艺术生命。如果罗丹满足于自己雕塑出的那双非常美丽、强有力的手的话,他就不是罗丹。艺术家的创作如此,政治家的活动如此,经济学家的研究如此,企业家又何尚不是这样。读《经济日报》1999年12月29日头条:《绵阳为何出长虹》,使我了解到:中国头号彩电企业长虹集团之所以能够在既不沿江、又不靠海,资源不丰富,交通不发达的地方长足发展,除了企业本身内在素质的优化外,主要得益于绵阳市委、政府在处理与长虹的关系上达到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不干预;第二境界,服务好;第三境界,捆在一起干。能达到这三个境界,说明绵阳市委、政府是忠实于美的,并为此上下求索的。
以上三点启示,归结为一点:整体美是最大的美,也是最重要的美。我们期盼更多的个体美、局部美,但更需要整体美、全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