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家乡聊城作文800字
作者:林悦尔 时间:2018-06-30 14:37:16 我要投稿!
我喜欢雄伟壮丽“城中有园”的北京,也喜欢享有“天堂之称”“园中有城”的苏州,但我更喜欢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相依,享有“江北水城”美誉的我的家乡———聊城。
说起我的家乡聊城,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近几年更是享誉大江南北。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不必说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烟波浩淼的东昌湖;气势恢弘,像一条玉带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也不必说聊城古老文明的象征,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光岳楼;国家重点文物清代建筑山陕会馆;更不必说每座都带有传奇故事的九十一座桥梁;后人传颂的名人义士,张自忠、范筑先、丁志方、傅斯年……孔繁森、季羡林…….每一处风景都让人流连忘返,每一个人物都让人念念不忘。
我的爷爷去世一年多了,生前他经常向我念叨:能和丁家坑论起来的都是咱一丁家的,咱是丁志方的后人…….说起来惭愧,我一直没当回事,甚至离家百米之遥的丁家坑我都没去过。这些天,我查询了一些资料,详细咨询了一些长辈,特地往丁家坑看了看,终于还原了历史,也搞清楚了自己的家族变迁情况。
丁家坑在聊城东关街西段路南,南至杨使君街,东靠运河西岸,西至米市街,整个坑南窄北宽呈梯形,面积颇大颇深。据说,在明朝洪武年间,丁志方官居监察御史,朱元璋晏驾后,其孙惠帝登基,国号建文。四年之后,被朱棣推翻。丁志方坚持“一臣不保二主”之遗训,斥朱棣谋朝篡位,被官军杀害,就义于南京木末亭。当时被杀时,丁志方尸首不倒,血流“忠”字,人头落地之后,口中频说“坑”字。朱隶闻讯后,感其忠良,即下旨在丁志方的故土封赐一个大坑。于是,东关街路南的大坑就是“丁家坑”了。又有说,皇帝把聊城的坑塘都赐给丁家,还有一个小丁家坑,在东关街以北,铃铛湖最东边和运河相通的湖面。
爷爷说他的祖辈就是在丁志方就义后怕祸及后人,纷纷逃难,迁到了现在的冠县辛集乡。幸运的是六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东关街居住。原来在丁家坑不远的东关街路北修有一座“忠臣祠”(也叫丁家祠堂)。在如今的东昌医院东,东西宽20米,南北长100米。祠堂门楼高大,门楼上方是正楷书写的“忠臣祠”三个大字,浮雕样式,笔力苍劲,古朴庄重。门框门心各有一幅对联,分别是“一片忠魂留武水,千秋大业慕文章”,“节烈陈胡奇男子,顶天立地大丈夫”,横批为“至大至刚”。前后共三进院落,忠臣丁志方塑像的大殿在第二进院落。大殿飞檐挑角,处处是栩栩如生的动物砖雕,正门是各自能独立开启的花棂木门。大殿正中是丁志方的雕像,身着红袍、腰配玉带,安详端庄。整个祠堂建筑庄严肃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可惜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因城市规划,忠臣祠及所有附属建筑全部拆除,忠臣祠成了一个记忆。不然的话,我一定去悼念一下先烈的,现在只能是面对丁家坑悼念了。
聊城人都知道丁家坑的蛤蟆不会叫,爷爷说是因为丁家人有冤情。有传说是乾隆皇帝当年来聊城,在运河驿站丁家坑附近休息,蛤蟆乱叫,乾隆说:蛤蟆不叫,此地乃静养之地也。皇帝金口玉言,丁家坑的蛤蟆从此就不叫了。
清代县志记载原来东关大街的古迹13座牌坊中,丁家后人立的有8座,洪武年间进士丁志方立的“黄甲开先”坊,景泰举人丁毅立的“青云接武”坊,成化举人丁琏立的“世美”坊,弘治举人丁孔暲立的“继美”坊,正德进士丁孔暲立的“进士坊”,嘉靖揆卯举人丁懋儒立的“东省抡魁”坊,嘉靖乙科进士丁懋儒立的“南宫吁俊”坊,封光山县知县丁尧佐立的“敕赠”坊。这些牌坊皆为明代建筑,清朝时陆续毁掉。真是可惜,我再也不能亲眼目睹那些古迹了,如果能保存至今该多好啊。
让人高兴的是,丁家坑风景区已做了规划,我们期待能早日看到它的风采。
我的家乡聊城,像凤凰涅槃一样,日新月异,在齐鲁大地上就要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