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秋话作文8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24 09:33:06 我要投稿!
【第1篇】
八月仲秋,天高云淡, 金风送爽,谷粒丰稔,果蔬飘香。又是一年一度中秋佳节。
人们盼望着在这一宜人的季节旅游、休闲、走亲、访友、和家人团聚,度过其乐融融的节日长假。
中秋节是一个古老而又悠久的传统节日。中秋赏月在唐代已很流行,到了宋代农历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定为中秋节,以后历朝历代大多官府和民间都把它当作一个大节来过。人们把中秋节定义为“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喜庆节、团圆节。
民间在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祭月、拜月。八月十五月儿圆,九州人家乐团圆。人们在自家门前或庭院中设供案,摆供品,北方多供苹果、葡萄、西瓜、梨、毛豆、鸡冠花、月饼等;南方则供柚子、芋头、香蕉、柿子、菱角、藕和月饼等。当月亮升起来后,全家人点烛燃香,向月神跪拜,祈愿五谷丰登,全家团圆。
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世世代代沿袭下来。人们普遍认为,拜月的供品,特别是月饼是取团圆之意。全家拜月是强调血缘家族团结。其意义是全家团圆。
月饼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芝麻、胡桃,为制作以芝麻、胡桃为“馅”的圆形饼提供了辅料,那时人们把这种圆饼称为“胡饼”。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编的《梦梁录》中。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和品尝月饼结合起来,以月之圆象征人之团圆,以饼之圆象征人之长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意。中秋节是人们祈盼和喜庆丰收、团圆、美满的节日。
大诗人苏轼咏月怀人的《水调歌头》最为脍炙人口,他是在中秋节这天因思念远方的兄弟而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自古以来,中秋节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月蟾宫等。这些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故事,虽是远古天象的崇拜,古老敬月习俗的遗痕,但是人们都不愿意扔掉这几千年的传承,因为这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一种慰藉,一种情结,并愿意世代永远保守的一种习俗。
传说月中有蟾,屈原《天问》就有月蟾的记载。到了汉代,月中除蟾外,还有玉兔;汉晋以来,传说月中有桂树;唐代又有吴刚伐桂树的传说;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崇敬的英雄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得到一包长生不老的仙草,送给了妻子嫦娥珍藏在梳妆台的盒子里,这事被一个叫蓬蒙的人知道了,他便想盗取这包仙药,在一次后羿带领众人外出狩猎时,蓬蒙手持利剑闯入其家中,欲夺仙草,嫦娥自知打不过强盗,便急中生智,匆忙将仙草送入口中吞下,瞬间,嫦娥飘飘欲仙,离开了地面,升入了天空,嫦娥因牵挂着丈夫,百里一回头,便飞落在离人间最近的月宫成了仙人。后羿打猎回来后,得知妻子的情况,悲痛欲绝,捶胸顿足,拔剑欲杀恶徒,蓬蒙早已逃之夭夭。后羿遥望天空,圆圆的月亮里仿佛嫦娥在走动,无法追逐,无比思念,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摆设香案,放上她平时爱吃的水果和糕饼,遥祭远在月宫里也在眷恋着自己的嫦娥。天下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事情后,纷纷在自家的房前院子里摆上桌椅,放上供品,仰望星空,向善良的嫦娥遥祝吉祥平安。从此,中秋拜月这一充满神奇与浪漫色彩的祭月赏月之风,便在民间传播开来。这一传说中的故事,其实是天下芸芸众生为追求美好、表达情感、向往团圆美满的一种愿景。
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京城开封,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少,都要穿上节日服装,焚香拜月,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美如皓月”《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直至通宵”;《梦梁录》也说“金风送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琴瑟铿锵,酌酒高歌。至如铺席人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焼不绝。”可见当时中秋节是多么热闹。
明清时期,赏月活动盛行不衰,我国各地至今仍遗留着古风逸韵的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月坛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拜月修建的。大概是因为孩子的关系吧,或者是月中有“玉兔捣药”的说法,民间在祭月时总是和祭兔联系起来,北方的儿童喜欢用泥塑的穿戴完整、制作精美的兔爷当作玩偶,甚至成为中秋节的吉祥物。
八月十五过中秋人们吃月饼的习俗,还与纪念朱元璋“月饼举义”的故事有关。那是在元朝末年,中原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纷纷起来反抗。朱元璋联合各方面的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是朝廷的官兵搜查的十分严格,传递消息非常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一个计策,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字条,巧妙的藏在了月饼里面,快捷而顺利的把信息传送到各路起义军中,各路义军严守秘密,到了起义那天,一齐响应,很快集结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义军如燎原之势不可阻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城池。首先是大将徐达旗开得胜,占领了大都城,起义取得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的传下口谕,全体将士在中秋节与民同乐,将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礼物送给官兵,以示庆贺。朱元璋得了天下,做了皇帝以后,更加重视中秋节,经常在八月十五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给群臣,以纪念当年起兵举义的成功。
从此,月饼制作种类越来越多,工艺也越来越精细。品种有什锦、五仁、豆沙、芝麻、蜜饯、肉馅等;味道有咸、甜、荤、素等。
中秋节秋高气爽,人们有许多娱乐活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观海潮,划船串月、月夜尝莲、斗蟋蟀、歌舞杂技等活动;广东梅县在中秋节举办山歌节;海南有八月会,唱歌、跳舞、交换月饼,通宵达旦;还有的地方举行花会,赏花、戴花,愿花常好,愿月长圆,愿人长久。
中秋节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很流行,西北地区的土族、南方地区的京族、毛南族都过中秋节,祈福家庭欢乐,岁岁团圆。
在我们家乡每当中秋节全家人都笑逐颜开,秉承祖先的习俗,把这一节日当作喜庆丰收、团圆美满的大节来过。
中秋佳节,云汉天高,金风送爽,皓月当空,星光灿烂。在月光如水的自家的小院子里,摆上八仙桌,上面放满酒、菜、瓜果梨枣、月饼和糕点,再煮一壶绿茶,全家人围坐在桌旁,饮酒,品茶,进餐,祭月,拜月,共赏圆月,恳谈亲情,说古论今,聊叙家常,欢庆经过一年辛勤劳作,即将获得的丰收成果,真是其乐融融。
这是多么惬意、温馨的境界。
我们的祖先把这种节日的风俗传给了我们,更把他们对节日氛围感受的心境也传给了我们。因为这个世界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第2篇】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与清明节、端午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讲到中秋节,自然想到的是赏月、吃饼、观潮了。那么,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它有哪些传说、哪些习俗、又有哪些著名诗词呢?那就让我们话说中秋吧!
古代,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中秋”一词记载。后来,贵族和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时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是中原居民自北向南大迁徙时期,在遭受战争离别之苦的人民,以月饼相赠,晚上赏月,取团圆之义。至明清,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国历书上,一年分四季,每季有三月,八月正是秋季之中,十五又是一月之中,八月十五,故名中秋。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吃着又圆又甜的月饼,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关于中秋的美丽传说是很多的。
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对美女的敬慕,人皆有之。每逢中秋,人们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
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烙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终于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后来,每逢中秋节,以吃月饼来纪念这次胜利。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吴刚折桂是关于中秋节来历的又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李白诗词的妙处,在于将吴刚从罪人身份变成为穷苦人做好事的好人。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这又是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关中秋节诗词选是很多的,因为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现将苏东坡《水调歌头》和辛弃疾《太常引》两首词抄录如下:
苏东坡《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第3篇】
在湟源 ,中秋节,更多的叫法是 “八月十五”。是与端午节一样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各家都会准备好祭拜的果蔬,当然,最最重要的是蒸好月饼,就等晚上月亮出来举行仪式。
蒸月饼,一般都在农历八月十三、十四这两天,但也有十五这天早上蒸的 ,这样的人家肯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误了时间,但不管咋的,月饼必须在傍晚前就得准备好。
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因此,我们在青黄不接的当儿最急切盼望的莫过于过八月十五 。只有这天,可以吃上肉,哪怕一口,也能解解馋,自然,水果也是孩子们惦记的焦点。因此,心急的孩子们会在七月底就织好装果子的络络儿----所谓络络儿,就是用黑或白线按经纬打结编制好的小网兜,小到只能装成人一个拳头大小的梨或苹果。就等家人分给属于自己的那个果子后,那心情好比现代人中大奖般欢喜,装在系在扣子上的络络儿中吊在胸前,故意在其他孩子面前晃来晃去炫耀一番。而后一小口一小口仔细去吃。心急的孩子一般在十五夜里就吃完了,砸吧着嘴,贪婪的眼神盯着那些舍不得吃的孩子胸前,做着N种几乎为零的设想。
每到十五前,我父亲总会想办法换些屈指可数的水果回来。因为湟源这边没有果树。那时候的水果,不外乎是乐都那边驮来的沙果和一种叫“伸不直”的吃起来口感不怎么好的梨,当然也有贵德来的软梨,我们叫软儿,但少之又少。那些卖水果的,用驴马驮着或用马车拉着沙果,花青(没有嫁接的苹果,果子小)。与其是卖,不如是换,村里家家没有几个钱,都是用麦子换的,这些换果子的麦子是自留地里提前打下来预备过十五的少的可怜新粮食里左挪右挪挪下来的。要是遇上运气好,有贩子贩来外地产的柿子。那柿子个特大,只是吃完了嘴里很涩。就这,对孩子们也是无尽的诱惑。换来的水果会在箱子里锁起来,等十五拜月后才分给孩子们。于是,我们这些馋猫总会对着锁水果的箱子缝深呼吸,那香,诱惑得简直让我们夜不能寐地期待十五晚上早点到来。
水果有了,肉,也是一种期待。但生产队分来的肉少得可怜,就那么一丁点肉,只能切成碎小的肉沫打牙祭。好在承包到户后,肉是可以不用切碎了,但家里穷,实在舍不得过十五时杀猪杀羊的,偶有人家杀了,便会约好几家分来吃,但即便这样,我们在十五晚上也可以过下大快朵颐的瘾了。 但瘾过了期待却被勾得更多了。好在我姐姐长大找了婆家,这样,中秋节就有“羊方子”送来。中秋婆家婚前送“羊方子”是湟源历来的传统。于是,吃完二姐的“羊方子”后我使劲盼望三姐也赶紧长大找婆家,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羊方子”吃了。
水果、肉 有了着落,就该蒸月饼了。家里穷,到八月时早就惦记上了自家地里的新洋芋新粮食。要过十五,肯定也指望地里成熟了的麦子。父母会早早挑熟了黄了的麦子割些捆子背回来,没到打碾的时节,这些麦穗只能在家里搓揉下来晒干,磨成面。磨的面一般分头面二面三面四面五面。其中头面少而有些牙碜,就用来喂鸡喂猪。二三四面是最好的,有条件的家里就把二三面和一起做月饼,四五面用来做面条做平常的馍馍。我们家,二三四五面全和一起,反正和一起也就那么一袋子面。平日里青稞面洋芋对付着肚子,那时只要能吃上麦子面的白馍馍,那就是最高级别的奢望。自然,对于我们,有白面月饼,那这个十五就更有意义了。
母亲十四就搅好酵面,晚上劳动回来,用酵面和上大半袋子白面,等到十五早上天不亮就已经发好。那时候我一直想不通我们家为什么非要在十五早上蒸,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父母害怕蒸早了,孩子多,赶十五晚上玩月,就会吃没了。在家里我是烧火丫头,母亲早早喊我起来,我一边打盹一边拉风匣烧火。母亲用红曲(家里有红花,更多的是晒干的红花)、姜黄、香豆这些天然的可食颜料,用菜籽油一层层卷在面里,一层一个颜色。红黄绿相间,非常漂亮。重要的是,每一层都撒了黑糖或白糖。当然,这样的糖月饼是有数的两个,是用来玩月用的,其他月饼是没有糖的。最外面包上没有放颜料的面皮,在面皮上用颜料面坐上花形或动物形状,用两根筷子相对着轻轻一夹,这样,月饼顶上就夹成四个小角,等蒸熟了。这四个角就跟莲花状绽开,露出里面漂亮的颜色,还有淡淡的油香、香豆红花和姜黄的清香,色香味俱全的大月饼就算大功告成,对了,家里有罂粟花蒴果,我们会用蒴果顶蘸上红色的颜色点在刚出笼的月饼外皮白色的地方做点缀,没有罂粟花蒴果的人家,会用筷子头点成六瓣梅花形状。当然,那时也有那种带馅的新式月饼,但那时我们叫“糍(?)糖”,我邻居家里有那种做“糍糖”的漂亮模具,但真正怎么操作,那时候的我却不知道。
一切准备就绪。天刚黑,吃过晚饭,母亲就带着我们忙活起来,洗净手,恭恭敬敬地在庭院中摆上桌子,上面供上换来的水果和糖月饼,用一只新大碗装满一碗清水,然后用牛粪火煨上柏枝桑烟 。由于中秋节,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这晚,无论在外多远的人也会尽量赶回来与家人一起团圆。湟源有俗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当月亮升起来的这时,男人们在屋里饮酒猜拳。我跟着母亲在院里边守边等。守,是因为湟源这有十五晚上偷月饼的习俗。谁家月饼水果被偷了,只当是一种茶余饭后的笑料,绝不会生气的,哪怕再穷也不得小气计较。等,母亲说等盛满水的碗里看到月亮的时候,就可以把供的月饼也好,瓜果也好,挨个掐下一小块来放在碗里供到天亮,这样,月神就知道人间瓜果丰收大吉大利了。说是玩月,在男人们来说,乘着月色喝酒行乐赏玩,对于女人来说,更多的意义是祭拜祈求五谷丰收的仪式。
跟着母亲做完这些,只要月饼没被偷,母亲就会把供过了的月饼瓜果等切开来分给家人品尝 。到十六早上,我们吊着分到手的那一个梨去邻居亲友家送月饼。送月饼,无非是暗地比谁家月饼做得好,那就意味着谁家女人能干,为了这看不见的美誉,女人们自然花费各种心思在月饼的花样上。
后来,父亲见孩子们馋得慌,不知从那弄了棵苹果嫁接在我家院里的海棠树上,于是,每年十五夜里,家里的苹果树就遭了秧,几乎全村孩子都知道我家有结苹果的树,不懂栽培技术,哪怕结得果子又小又酸,等十六早上,几乎就找不见苹果影子了。每每我们噘嘴后悔下手太迟时,父亲总会笑嘻嘻地安慰我们明年还有的结。
慢慢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些传统月饼潜移默化被新式的月饼代替 。家家都买各种应有尽有的水果,那些精美礼盒里的月饼,孩子们常常咬一小口就扔在那儿干硬了都不带动的。也看不到偷月饼的孩子们。我却再也感受不到小时候的那种氛围那种渴望的情感了,“络络儿”也随沙果、花青之列被彻底淘汰在改良的新技术新品种中,彻底被经济的潮流淹没在记忆之中。
我不是个守旧的人,但我依然钟爱传统月饼。只要有空自己会动手 做月饼,也不管是不是八月十五。然后惬意地看着家人边吃边赞,很是享受这种感觉。
今天,又是中秋,天阴沉沉的,据说今晚有月全食,有难得一见的红月亮,看来今晚是没有眼福看到了,倒是百里之外的母亲蒸的糖月饼,被外甥女发在微信圈中,和婆婆他们过节的我,看着花花绿绿漂亮的大月饼,霎时,一种久违的温馨召唤着埋在心底里的亲情 。中秋了,该家了!
【第4篇】
听众朋友,再过一天,也就是后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老包头,每到节前,家家户户用白面、糖、油制作月饼,就是有名的混糖月饼,除了自家食用,还用来赠送亲友。在今天,自家加工月饼的越来越少了,人们一般都是到超市里购买,但人们喜爱的混糖月饼却是很难买到的。
在今天民俗传说栏目里呢,我们就来讲讲中秋节。
中秋节,又名月节、仲秋节、八月十五、八月半、团圆节。是我国民间三大节日之一。民间普遍认为,中秋月圆之时,合家也应该团圆。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上古时代的秋祀、拜月习俗。我国古籍《礼记》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可见至少从周朝就有祭月、拜月习俗。到了汉魏以后,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文人雅士咏月、赏月的诗词歌赋举不胜举。到了隋唐时代,人们在中秋月圆之时过节赏月已约定成俗。“月到中秋分外明”,“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加上这个季节“花开谷熟”,这里的花指棉花,瓜果应时,天气又不冷不热,于是中秋节就成为我国人民最喜爱的节日。
天上月圆,人间饼圆。中秋月圆之时,我国各地人民,无论南方北方,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包括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都要吃月饼。月饼有多种多样,各种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外形都是正圆形或近似正圆形。这是因为中秋节月亮是圆的,中秋节是传统的团圆节,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月饼取月亮之形、团圆吉兆,象征全家团圆,所以月饼又称团圆饼。
把中秋节视为团圆象征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古代。当时,由于战火连绵不断,人民妻离子散,人们渴望合家团聚,安定幸福,往往是把月圆月缺视为“悲欢离合”的象征,因而每到中秋时节,就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如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生动地体现了古代戍边将士和客居他乡的游子以月寄情、盼望合家团聚的情景。
在民间各地,中秋节也是出嫁妇女传统的归宁回娘家之日。到时夫妻双双到娘家探亲送月饼等礼物,与娘家亲人团聚,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中秋节还有一个习俗,去娘家探亲的妇女,中秋月圆前必须返回夫家;外出办事的人也要在这天赶回家中;即使远离故乡的游子,只要条件允许,也尽量回故乡与家人团聚。如有人在外不能返回,节日之夜将更增加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只好“千里共蝉娟”了。
中秋节赏月并盼合家团聚,是一个良好的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亲情、爱情、友情,热爱桑梓故里的美好情感。每到中秋之夜,全家围坐在一起,一杯水酒,几盘月饼,坐在月光下赏月、赏菊、赏桂,叙骨肉之情,享天伦之乐,讲神话故事,谈天文知识,是多么令人惬意的事。中华民族大家庭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团结和睦,历久不衰,那些多年漂泊在外的华人华侨游子之所以对祖国、对故乡心向往之,亲情不断,应该说与这一民间俗信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人所共知的嫦娥奔月故事,正是由于嫦娥奔月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今天就来讲另一个有关八月十五的传说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有户人家收了个童养媳,婆婆对待这女娃很苛刻。每到夜里有月亮时总让女娃借月光纺棉花。
有一年夏历八月十五,月亮又明又亮,婆婆便给这童养媳发下棉花,让她赶天亮纺完。这天夜里,一家人都乘凉玩月去了,唯有这童养媳手摇纺车儿忙活呢。天明时要向婆婆交线哩,这娃也不敢怠慢,就借着月光加紧纺线。平时一夜只能纺二斤棉花,今夜苛刻的婆婆一下给她七斤多。
到了半夜,这婆婆和儿子回房睡觉去了,只留下童养媳在月下忙着纺线。过了半个时辰,她也困了,迷迷糊糊打起了顿。突然她的头碰到纺车的拐拐上,一下碰灵醒了。她抬头一看月亮,估摸已过三更了,再一看眼前的棉花,还有多半呢。心想今 夜 纺不完啦,婆婆赶天明要收线,咋交待呢?不由伤心地落起泪来。
她哭着哭着,忽然从月亮里飘出一只龙船来,有个白胡子神仙撑着船向她划来。白胡子神仙见她到了半夜还忙活哩,便说:“小小孩童快去睡吧!”可这童养媳知道自己不能睡,便好像没听见一样。白胡子神仙见这娃不动弹,就变了个小鬼,想把这娃吓回房去。这一吓,可真灵,童养媳一看,大叫一声,急忙跺进房中去啦。可她咋也睡不着,便从门缝向外看动静。只见小鬼又变成白胡子神仙摇着佛珠,从月亮上招来七个仙女。这七个仙女来到纺车前,有的拧,有的纺,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剩下的棉花都纺成线。这娃一看喜得迷住眼睛睡着了:
到了第二天,婆婆来收线,怪了,一把把棉花却成了银线,再看纺车,也变成了金的了。婆婆便问童养媳是怎么回事。这娃就把夜里看到的照实说了。婆婆心想,听前人们说月亮里有仙人划龙船给人间散福,不过有福的人才能碰上,看来,这娃是个有福之人,往后这婆婆再也不虐待童养媳了。
从此,在夏历八月十五夜里,人们到半夜以后,都想看到月仙和龙船飞来给自己散点福气;也有人等着月亮上的摇钱树能给落下个元宝来!
关于八月十五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祝愿全天下的炎黄子孙都能圆圆满满,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