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愿意让孩子成为黄世仁》原文_作者:空谷
所谓爱情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个社会什么样的人占据主流,那么爱情观的倾向就会偏向哪里。但更好地繁衍后代这个本质是不会变的,不过是变换了不同的外观而已。中国古代的传统爱情观是很现实的,所谓门当户对。如果有幸找到大户,就叫攀了高枝;如果不幸连门当户对都没有实现,就叫“下嫁”。可见,攀高是理想,但不大现实;门当户对是最实际的选择;而下嫁,有时也是难免的,尽管老大不情愿。这个所谓传统的爱情观崩溃了吗?没有!而崩溃的,是欺骗人,有意让人家大姑娘做出牺牲的、所谓革命的爱情观。
所谓爱情,走到今天应该对其内涵适当调整一下。说到底,爱情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后代的一种本能冲动。它是生命最基本的现象。没有它,生命不会自我复制。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懂得了虚伪,于是,给赤裸裸的性欲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名字就叫“爱情”。正是在“爱情”的旗帜下,人类持续地繁衍生息下来。而那些没有爱情冲动的个体,或者即便有爱情冲动却找不到冲动对象的个体,随之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被淘汰掉了。所以,人类存在一天,爱情就会延续24小时,只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爱情也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此而已。
从外在表现上看,爱情不但有代沟,同一代的人因所处的地位和所具备的条件不同,以及个人修养和阅历不同,都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爱情观。煤老板女儿的爱情观很难等同于煤黑子女儿的爱情观,即便都是煤老板的女儿,爱情观也不一定一样。但爱情观还是有时代性的,过去女子爱贫下中农,因为贫下中农的生存条件暂时胜过了地主富农;现在女子不爱贫下中农了,是因为情况发生了逆转。
实事求是地说,物质支撑对于爱情是决定性的。没有物质支撑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是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存在。现代社会,金钱是生存的基础;权力是获得金钱的捷径。而道德,几乎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客观地说,金钱、权力应该是影响爱情最大的因素。否则,就很难解释当前婚姻中出现的诸多现象。当然,如果处在一个尊崇品德的社会,如果让有品德的人更容易获得金钱和权力,那么,品德也会对爱情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爱情观也是一种社会意识,也取决于社会存在。所以,倡导什么样的爱情观,也只能作为一个伪命题而存在。比如,人们向往丰富的物质保障,喜欢健康强壮的体魄,喜欢漂亮聪明,这是不需要倡导的。但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还是很复杂的。社会需要秩序,也就不能完全由着大家随便来。
至于婚姻和爱情能否兼得,这是一个悖论。人作为理性动物,在婚姻行为中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最爱的人去完成婚姻,而往往又在自己所接触到的更大的范围内去制造爱情。第一个范围局限性很大,而第二个范围局限性很小。所以婚姻和爱情很难统一起来,但也不是没有统一可能,只是几率比较小。这就造成了人世间的许多痴男怨女,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爱情作为一种男女之情,是生命的本能,是上天的赐予。其本质是繁衍后代。为了后代旺盛,上天并没有对爱情做出唯一性的限定。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一夫一妻的社会制度,让人们误以为唯一性的才叫爱情,而不以生育后代为目的的男女之情,就成了爱情的变种。
起初,生育后代是一个很劳累、很有风险的活,所以上天制造了爱情这种巨大的冲动,诱惑人们去干好这个活0但是现在,避孕套可以让人们逃避了生育的劳累,而无所不在的诱惑却依然强烈。所以,爱情也就得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正是这许多爱情的变种,让我们这个世界丰富、绚丽而又无可奈何。
既然爱情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后代,那么你就理解了为什么女人选择嫁黄世仁而不选择大春。自古至今,无不如此。选择大春,只是在特定的意识形态条件下的一种扭曲。
但话又说回来,那也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后代而已。想想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黄世仁还是成为大春呢?
摘自《北京文学》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