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葫芦》全文_作者:邓若愚
在我的书桌上,摆着一个古老的葫芦。葫芦很旧了,但那葫芦之上却有一个显眼的“道”字。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这正是老子亲手送给我的葫芦。半年前,我乘时间列车去旅游,导游员向我们介绍说:“先秦时代,战乱不休,生活条件很差,安全保障系数低。去那个时代旅游的人还很少,所以我向大家推荐的最佳旅游时段是唐代中期,安全系数高。另外清代中期也不错。最好不要在汉代以后下车。”
众旅客频频点头,但我却另有想法。这趟时间旅游列车开通有二、三年了,因为我是记者的缘故,已经访问了不少朝代。这一次,我的目的地是“春秋”站。
时间列车驶过一站又一站,车上的乘客逐渐稀疏,最后只剩我一个人了。这时车厢顶上的扬声器里传出报站声;“春秋站已到,请下车。”导游在后面大声提醒我:“记住,三天后准时上车,过时不候。自己多保重啊!”
我脚步匆匆,走出了浓雾遮掩的时间车站。
面对陌生的春秋时代,我愣住了。这是多么荒凉的地方呀!
我心里暗暗埋怨,时间列车站竟设在这么一个荒凉偏僻的地方0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心里后悔自己做了个愚蠢的决定。
这时耳边却突然响起了一串蹄声。我抬头一看,竟是一位身材瘦小、银丝满头,但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正骑着一头黄牛迎面走来。
我取出背包中的“古文自动同步翻译机”戴在耳边,然后迎了上去。
“敢问老人家尊姓大名,到哪里去?”我深深一揖,然后毕恭毕敬地问。那老人沙哑有力的声音回答道:“我乃是洛阳的学者老聃。现在到函谷关去。”
我的心猛地狂跳起来。这就是那位传奇式的人物,中国历史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智者么?我不禁又仔细打量他:身背一个硕大的葫芦,上书一个苍劲有力的“道”字。他,果真是老子。
“老子先生,我也十分喜爱道术。是否可以与您同行,希望能得到一点言传身教。”我记者的本能使我意识到不能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老子随和地笑道:“只要你愿意,我们同行也没有什么。”一点也没有大人物的架子,我想这大约是古人同今人很大的一个区别罢。
老子骑牛走在前面,我默默地跟在后面。
渐渐地,能够看见雄伟的城墙了,函谷关的城楼已经不远。前方扬起漫天沙尘,原来是一个身披战甲,胖乎乎的军官骑马向我们奔来,身后还跟着一小队士兵。
那军官对老子说:“我就是函谷关守将,总兵尹喜。我十分钦佩您的思想和人品,因此专程来请您到关中一叙。”
老子摆了摆手,说;“我只想出关远游,你的盛情我心领了。”尹喜感到十分失望。这时,我灵机一动,在一旁说;“尹将军,不如请老子先生为我们写本书吧。”
尹喜这才注意到我这个“怪人”,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老子忙解释道:“此乃我的同伴,你不必惊慌。”尹喜方镇定下来,笑着说:“这位先生说得对,您就要出关远游,是否可以为我们写些东西,好教我们细细研读,在品行学问上有所上进?”
老子长叹一声,说道:“你知道,学习‘道’术不能拘泥于文字,不过我还是写一点吧。但你要记住,不能光看表面文字,要透过文字悟到深处的道理啊。”
老子说完当即奋笔疾书,写下一本五千余字的书,分上下两册。我便乘兴提出:“先生为此书提个名吧,”老子点点头,在上册上写下一个“道”字,在下册上写下一个“德”字。
我恍然大悟,这正是留传千古的不朽名著《道德经》!真没想到,我的一个提议,促成了这本奥妙无穷、至今也没有人敢说完全看懂的著作的产生。老子写完这两个字,便又要上路。我本想与他同行,但想起时间导游的嘱咐,要回到车站,至少还要走一天。看来我与老子的缘份已尽了。
夕阳西下,老子出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