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5-02 13:51:02 我要投稿!
重章叠句传诗心
——《蒹葭》教学设计
❏ 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 金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以及重章叠句这一手法在《蒹葭》中表情达意的作用。(重点)
2.指导学生借助重章叠句中的“变”与“不变”,品析《诗经》中其他诗歌。(难点)
3.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曲《蒹葭》传唱了千年,虽然很多同学都会背了,但经典作品值得反复品读,今天我们继续向《蒹葭》更深处漫溯,慢慢读懂它的美。
请同学们用咱们读古诗的方式读《蒹葭》。同学们还记得吗?平长仄短。一般情况下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来,一起来读。
预设:教师朗读第一章(起调),女生读第二章,男生读第三章。
(PPT显示)
二、探寻重章叠句之美
1. 品析细微的“变”
(1)漫谈交流话蒹葭
我刚刚经过你的身旁,觉你今天的朗读特别漂亮,我来采访采访你,《蒹葭》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追寻者追求“伊人”的故事。何为伊人:所爱之人。
再采访一位同学,你发现《蒹葭》的三章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词罢了,均在讲述一位追求者对意中人的渴慕与追寻。这种形式在《诗经》中特别常见,这就是重章叠句。(板书:重章叠句)
(2)咬文嚼字品微“变”
我们一起读读这五组微“变”,想想,究竟是什么变了?
(PPT显示)
明确:
①蒹葭苍苍,变成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里有光线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想象:蒹葭是芦苇,黄色的杆儿很细长,顶着一穗略显沉甸甸的白花,所以芦苇的头总是耷拉着。苍苍是茂盛的意思,也可以是灰白色,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有无尽辽远的意思。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边众多白色芦苇,茂密地长着,顺着曲曲折折的河道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萋萋和苍苍的意思是一样的,更换之后,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的活泼。采采有鲜明的样子,这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阳光来了,所以更显鲜明,这是环境的变化,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朗读:如果你是追寻者,你的心情如何?也许是焦急,也许是惆怅,无论光线是昏暗还是清晰,蒹葭似乎总是遮挡着我寻觅心中的伊人。伊人若隐若现,而我却一直苦苦寻觅,读得缓一点儿,请读出寻寻觅觅的感觉。
②白露为霜、白露未晞和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变化。
引导学生想象:秋天破晓的清晨才能看见霜花。未晞、未已都是未干的意思,夜间的露水凝结成霜,霜花因气温的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又不断蒸发。这里其实是时间的变化,由天黑到天蒙蒙亮,再到天亮。
引导学生朗读:就是在这样的朦朦胧胧的芦苇旁,追寻着心中的伊人从天黑到天亮,你的心情如何?可能是冷冷清清,可能既有渴慕又有寂寥,请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③道阻且长、道阻且跻和道阻且右是追寻伊人时所遇险阻形式的变化。
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条追寻的路上,“上天”为他设下的艰难险阻形式多样。他遇到了又长又难以攀登的险阻,还遇到了曲曲折折的险滩。他躲不过道阻且长,也逃不掉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但他从未放弃追寻的脚步。
引导学生朗读: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政入万山围子,一山放过一山拦。”同学们,你如何评价这位追寻者?我想你一定是会说是执着的,是勇敢的。请把面对困难却依然执着勇敢的情绪送进诗歌里,再读。
④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和在水之涘,这里变化的是空间。
引导学生想象:在水一方,我在此岸,你在彼岸。湄是岸边的意思。涘是水边。伊人究竟在哪儿呀?这首诗中还有没有表示伊人位置的词?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我们发现伊人的位置始终是飘忽不定的。
⑤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里还有隐藏在音韵里的情绪变化。由ang到i,音韵由响到暗,由扬到抑,似乎也暗示着追寻者一路情绪的细微变化。古诗中常常把情绪藏在音韵里。
2.感知永恒的“不变”
(1)无论时间如何流转,空间如何转移,遇到的险阻形式怎样变化,情绪经历过怎样的起伏,诗中还有许多“不变”,你发现了吗?这不变的究竟是什么?
(PPT显示)
明确:
①伊人
心中所爱之人没有变。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逆流而上、顺流而下的执着、勇敢、热情没有变。
③宛在
宛在是好像在的意思,其实不变的是失望与希望的反复交替。
④水
横在在追寻者与伊人之间的水,将他们分离,一个在彼岸、一个在此岸,可望而不可即是他们之间永恒的不变。
⑤所谓
所谓没有变,从所谓里我们能读到,也许这个伊人根本就不存在,不变的只是我热切的向往。
(2)追问:读完后,你心中的伊人是什么样子?
预设:伊人可能是身穿白衣的女子,朦朦胧胧看不清模样。伊人也许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也许是一个梦想,也许是追寻者心中的“道”……
(PPT展示)
明确:
其实追寻者不同,你心中的伊人就不一样。
追寻者如果是孔子,他心中的伊人就是“仁”,即便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
追寻者如果是屈原,他心中的伊人就是“振兴楚国”,虽九死其犹未悔。
追寻者如果是鲁迅,他心中的伊人就是“启蒙中国”,在绝望中反抗,在反抗中坚强!
……
(3)这一切,大家觉得值得吗?
预设:
值得!这也许就像就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虽然一直推着石头走向山顶,又不断的回到原点,但他改变了这个世界,在精神上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追寻的过程中有惆怅、有苦闷,但这追寻让我们的生命里拥有了执着勇敢的力量!
(4)让我们在重章叠句的“变”与“不变”中再次深情地朗读这流传千年依然读后让人产生共鸣的《蒹葭》吧。
(配乐朗读)
小结:这就是重章叠句的妙处。不变的情感主旨在变化、层进中不断深化。
(PPT显示)
三、追古溯今品深情
1. 在305篇《诗经》中有192篇使用了重章叠句,咱们再来看一篇我们熟悉的《子衿》。诵读《子衿》,思考,诗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
(PPT显示)
明确:男子对待女子的方式是变化的,由不通信到不再来寻找探望女子,对女子越来越疏离,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和爱依然不变。
2.不仅古诗中借助重章叠句深化主题,现代诗歌中也屡见不鲜。请看戴望舒的《雨巷》。(读,略讲)
(PPT显示)
明确:不变的是我心中的希望,变化的是希望本身越来越渺茫。
3.其实,重章叠句,又叫复沓,不仅用于诗歌,还用于戏曲、古典小说、小小说、绘本……请看我们熟悉的课文郑振铎的《猫》,看看这其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PPT显示)
明确:好久一词变为永不,程度加深了。不变的是我不养猫这件事,不养猫这件事背后是我深深的愧疚。
这就是重章叠句,它深化意境,渲染氛围,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品析重章叠句中的“变”与“不变”,能让读者走进作品,走近作者,看到文字背后的真心与真情!
还有很多作品都运用了这一手法,大家课后可以去阅读。当然也可以在你的作文里运用它,至于如何运用,我们下节课再慢慢聊!
(PPT显示)
推荐作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