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故居之游作文800字

王阳明(1472—1529),原名云,后改为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方成。他虽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超越了当时朱理学的藩篱,在明以后占有重要的位置,影响甚远。其门徒遍布天下,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百世之师”。清代名人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国庆假期,我有幸来到王阳明故居,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观赏,而是人文墨色风气的交融。

跨进拱形院门,就来到后花园,一棵棵大树拔地而起,池塘里虽不风荷花,但一池莲茎昭示着夏天曾有的美丽。走出后花园,来到大厅,门上高高挂起一块匾,满是斑驳的大匾上写着四个金色大字“真三不朽”。大厅通常用来接待客人,正中挂着王阳明的挂像,两旁各整齐地排放着两排交椅。大厅通常用来接待客人。在往西走,有一个西花厅,就是瑞云楼,王阳明就在这里出生。据说他母亲生他的时候,屋顶有一片祥云,所以取名“瑞云楼”。

再往前走,是一间小房子,介绍的是王阳明的青年时光,当时他已经21岁了,他按照朱熹的“格物穷理”理论,面对竹子“格物”沉思了七天,一无所获,于是他感到朱熹学说不可信,转而开始研究“佛老”思想。

继续往里面前进,来到一个拐角处,那里展示着王阳明的中年时光。王阳明曾游仙佛之家九华山,拜访蔡蓬头,在会稽山阳明洞中修炼行导引术,也可以看出他对仙家的迷恋。王阳明经常出入佛教寺院,与山僧交游。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505年王阳明与哲学家湛若水一见如故,成为朋友,进入其心学思想从“泛滥词章各家到归于圣学”的转折期,他由道家归于儒家,完成了其心学的第一步构造。

回顾王阳明的一生,在曲折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怀着普济苍生,的壮志责任,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展现出其光明峻伟的人格与气节,坦荡磊落的胸怀。在百死千难中,他升华提炼出对生命与人生的智慧,提出“知行合一”“至良知”的理论。王阳明集道德、文章于一身,早已超越时代。他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