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学反思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23 14:28:49 我要投稿!
学生是鲜活的。老师是鲜活的。课堂教学也是鲜活的。在课上会生成各种各样预料不到的教学现象。比如:教师估计不足将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无法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将某一环节遗漏了;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了新问题了。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要灵活应变,增强自己的教学技艺。
在这节课上,当我和学生们一起给“他回忆往事时,说:‘通过自己劳动来承担过失,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句话质疑了之后,理应是揭示课题了。但是,由于自己的一时遗忘,将后面的整体感知课文部分先进行了教学。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我猛然间发现,自己漏了揭示课题这一个小环节。如何将遗漏部分巧妙的穿插进去呢?当学生读完课文,交流好识字方法,认读了生字之后,我说:“小朋友们学得真棒。那么小男孩到底有什么过失?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自己的过失呢?我们继续学习34课《责任》。我边说边板书课题,将遗漏的部分涂抹的没有一丝痕迹,使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的过渡自然、流畅。
如何将学生的课本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作进一步的沟通呢?在这节课上,当学生明白了小男孩由于不小心击碎了人家的玻璃窗后,小男孩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你们的爸爸会怎么做?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能明确小男孩父亲的言行,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小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这是提高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当他回忆往事时,说:‘通过自己劳动来承担过失,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句话后,我说:“老师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句话中的“我”指的是谁?第二、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呢?小朋友你们猜猜?用猜问题的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而且大大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同时沟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