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求诸己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1),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注释】
(1)求诸己:求,要求。诸,之于。求诸己,即反求诸己;哪儿做得不对,从自己十内十心去查找原因,要求自己做好,从而修正自己。
【语译】
孔子说:「君子哪儿做得不对,会从自己十内十心去查找原因,要求自己做好,从而修正自己;小人则是向外去查找原因,要求别人做好。」
【研析】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多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躬自省)而少责备别人,就能远离怨恨了。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心十性十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事,就不会一味地往外推责任、苛求别人、管别人,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自然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
发生冲突矛盾、出现麻烦事,为何要找自己的原因、修正自己呢?其实冷静地想想:真有心要升华自己的话,从千变万化的人情世故中,抓住不如意事发生的瞬间,去领悟因果关系,不也是绝佳的、难得的机会吗?就算不是我们的错,养成「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这样的十习十惯也是自我负责的态度。
但绝大部分的不如意事,都有自己的原因在里面,更多的是表面意识不到的深层原因,如果没有深入查找自己的修养,怎能发现不足、修正自己呢?自己的身十体、十精十神难道不是个小世界吗?难道不是归自己管着的吗?那么自己遇到不如意事必有原因,怎能说没有自己的原因呢?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不足,支配着偏差的言行,造成不好的结果,这其中的因果报应,就是自己修养的不足造成了不如意事。小人欠缺查找自己的修养,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当然就会盯着别人的不足,一味地要求别人了。
【延伸思考】
1、想想自己遇到不如意事的第一反应,是十习十惯盯着别人的不足,查找别人的原因,或者是先查找自己的原因呢?如果还做不到「求诸己」,想想看应如何扭转这样的惯十性十反应和根深蒂固的观念?
2、现在有许多人无法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十习十惯推卸责任,学校想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态度,也常感到很困难,想想看:为什么要不重德的人自我负责,是那么遥不可及?
【阅读资料】
反求诸己(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因为有许多猛兽出没在人们生活的环境周围,因此大家就组成部落,十共十同防卫,没想到,赶走野兽,水灾却又淹没了人们住的草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
有一个聪明的人叫大禹,他使用「疏通」的方法,经历了十三年,才逐步将漫天大水化为小河,百姓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大禹治水成功,百姓们都高兴极了,因为他们又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了,许多诸侯认为他是明君,于是前来归顺。
一天,诸侯中的「有扈氏」因故起兵叛变,于是大禹便派他的儿子伯启去制十服他。两方大军在「甘」这个地方打了起来,伯启的部队大败而逃。
跟在伯启身边的将领们要求伯启稍做整顿后再出兵还击。
「不用再战了!」伯启摆摆手说。
将领们都觉得奇怪,伯启为什么说不用再战了呢?
「有扈氏扰乱老百姓的生活,我才奉命来围剿他。大家想一想,我的地盘不比他小,率领的部队也是最十精十良的,结果我却不能完成任务。这是什么原因呢?」
伯启顿了顿,说:「因为我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我没有以身作则带领属下,管教部属的方法也不如他。所以,如果我要让老百姓恢复安居乐业的生活,我必须先纠正自己的错误。」
此后,伯启认真要求自己,与一般的兵士一同作息,天还未亮,就起来十操十练,生活变得朴实,并选用有品德和才能的人来商讨国家大事。有扈氏从其它诸侯那里知道了伯启的改变,不但不敢举兵来犯,反而带兵前来归顺了。
反求诸己(二)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礼记·射义》)
意思是:作为射手,讲求仁之道。射箭时,要求射手本人身心端正,身心端正后才把箭射十出。射不中,不怨别人比自己优胜,反而应自我反思。孔子说:「君子间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要争的话,必定是比试射术。比试前,互相谦恭有礼;比试完毕,也是如此,大家相互敬酒,即使比试也符合君子相处之礼。」
这是关于射箭的礼仪:射箭的时候,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姿势,一切姿势预备好之后才发射。如果没有打中目标,也不可以埋怨技术胜于自己的人,应该反过来检讨自己,再加强改进。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点,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这种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而能够这么做的人,我们就说他能「反求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