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辟世
【原文】
子曰:“贤者辟世(1),其次辟地(2),其次辟十色十(3),其次辟言(4)。”子曰:“作者(5)七人(6)矣。” (《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释】
(1)辟世:辟,同“避”,回避。辟世,隐居不出。
(2)辟地:离开政十治混乱的国家。
(3)辟十色十:君王待己之礼逐渐疏陋,有厌己之意,则离去。
(4)辟言:回避恶言。
(5)作者:这样做的人。
(6)七人:指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语译】
孔子说:“德行完备的人隐居不出,其次的,离开政十治混乱的国家,再其次的,君王待己之礼逐渐疏陋,有厌己之意,则离去,再更其次的,回避恶言。”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研析】
从儒家的思想,知道圣贤并非一定要隐居,他们用行舍藏,如果天时正当乱世,天下十注定要纷乱不可治,圣贤顺天知命,也不会强为的。在乱世中,人们在工作中、在社会交往中、在人伦道义中、在国家的管辖和尽义务中、在文化十习十俗中,在各方面要不被污染,不为了保住工作、利益或名誉,而出卖自己的道德良知,也是很困难的,可能为了苟活,常常要和邪恶强权妥协。违背自己的良心活着,对古人而言,是生不如死的,与其这样,还不如隐居,但隐居对于道德修养不高的人也非易事,因为隐居对他而言,并非怡然自得,而是无尽的寂寞和饥寒。
那么退而求其次,就像现代人,不必隐居。换个国家住,或者不用看老板脸十色十过活,而扭曲自己的人格,现在也有很多人懂得拒看恶质的电视、报纸、电十影、书籍等,它乱它自败,我自清不跟它乱,许多人在某方面也称得上是现代的隐者,那也是一种生活的历练,良心的选择。
【延伸思考】
1、古代贤者好好的生活不过,为什么要隐居呢?陶渊明宁愿过着田园生活,也不要当官而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他们的高风亮节,反而传颂千古。人们也常感叹“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隐者留其名”。人间真的不是乐园吗?人间到底是清净的,还是污浊的呢?是不是看看人心就知道答案了?
2、社会上为什么有人尽情地享乐,有人却又避之犹恐不及?是不是因为有人喜欢污浊,有人喜欢清净?如果现在社会要起变化了,要改善了,那么这两种人的态度如果还是不变,是不是就不对了呢?最难得的是不是那种顺应天象变化,立足在社会中生活并改变社会风气的人呢?想想看这是不是中庸的思想呢?是不是可缩小社会人十群十的差异十性十?
【历史故事】
洗耳不闻缺德音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作的歌里面有一句“洗耳不闻亡国音”。当时,正在寻找贤人的姬昌听到有人唱这一句歌时大发感慨,向跟随的大臣们讲了下十面的故事:
以前尧有德行,但却生了不贤能的儿子;后来尧王恐怕让人民失望,就私自走访探察,想要让位给贤能的人。有一天他走到山僻幽静的乡下,看到有一个人靠着溪边临着溪水,将一只小瓢儿在水中转来转去。尧王问道:“先生你为何将这小瓢在水中转来转去?”那人笑着说:“我看破了世间的情,了却了名利,去掉了为家的私心,抛弃了妻子,远离十爱十欲是非的门口,避开了红尘的道路,隐居在深山老林,吃饭配着咸菜和盐,还有粗糙的食物,在林泉中怡然自得,得以安享天年,平生的心愿也就满足了。”
尧王听完很高兴,“这个人这一辈子什么都已经看淡了,忘记了荣华富贵,远离了是非的环境,真的可说是仁杰了。我想正好可以将帝位让给他。”尧王说:“贤能的人,我不是别人,我就是帝尧。今天看你很贤能又有德行,想要把天子的帝位让给你,可以吗?”那个人听完,把小瓢拿起来,一脚踩得粉碎,两只手掩住耳朵,飞快地跑到溪边洗耳朵。
正在洗的时候,又看见一个人牵着一只牛要来喝水。这个人说:“君子,牛来喝水了。”那个人只顾着清洗耳朵。这个人又说:“你那耳朵到底有多少污秽,为什么你只顾着清洗呢?”那个人洗完了,才开口回答说:“刚才帝尧要让位给我,把我的双耳都污染了,所以来这儿清洗一会儿,耽误了这只牛喝水。”这个人听了,把牛牵到上游让牛喝水。那个人说:“怎么回事,走了?”这个人说:“水都已经被你洗耳朵洗脏了,我怎么好再去污染我的牛的嘴巴呢?”
古代圣洁之人,他连听帝尧让位的请求都不想听,因为他嫌那些东西太脏了,怕沾污了他的耳朵。而我们今天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缺德的讯息,我们应该见贤思齐,培养信息识别的能力,用智慧去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干净的信息,试着做到“洗耳不闻缺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