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以为己任

【原文】

曾子(1)曰:“士不可以不弘毅(2),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3),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章旨】

此章曾子勉励士人当弘毅,任重道远。

【注释】

(1)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南武城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2)弘毅:弘大刚毅。

(3)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的倒装句。

【语译】

曾子说:“读书人的志气,不可以不弘大而刚毅,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他将行走的路程遥远。把弘扬仁道视为自己的责任,这责任难道不重大吗?到死才放下责任,这路程难道不遥远吗?”

【研析】

本章曾子论士,指出士因“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故必须弘毅不懈。由于在古代,士为四民之首,肩负有治国治民、济世济人的重任,所以特别受到重视。而以仁为己任的怀,正是一个士该努力以求,以至于终身坚守不渝的。由此看来,曾子以此来期许士人,是有极大激励作用与深远意义的。

【延伸思考】

1、在学校念书求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发挥我们人类善良的本,像真、善、忍。可是一般人却常常受到外界不好事物的引诱,失掉了善良的心,你觉得要如何做到不受外界不好事物的引诱?

2、古时候的读书人不是只把“读书”当做自己的责任而已,而是把“发扬仁道”当做自己的责任,你认为现在的读书人肩负的责任是什么?

【阅读资料】

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背后的故事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南宋时的大臣。南宋时期,朝廷腐败,国力积弱不振。公元1274年,北方的蒙古军队乘机大举进攻,发动了灭宋的战争。这时,许多人早已经纷纷变节投降,但文天祥力主抗元,亲自带兵抵御元军。祥兴元年(1278年)年底,文天祥在广东的五坡岭被俘虏,他曾服毒并绝食,两度求死都不成。祥兴二年正月(1279年),元蒙水军出珠江口过零丁洋,进攻帝昺小朝廷的最后据点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文天祥被宋降将汉张弘范挟持乘船同行,张弘范他招谕坚守崖山的宋将张世杰,当时的文天祥用这首七律作为回答,同时也自我明志。

这首诗概括了文天祥由科第出身,带兵勤王,以迄国破家亡,不幸被俘的一生大事。短短八句,融合叙事、抒情、言志,全诗苍凉悲壮,读书人的气节跃然纸上。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四十七岁的文天祥在死前,曾作绝笔书,写在衣带上,曰:“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以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在死前一天,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他长揖不跪。元世祖晓谕文天祥归降,赐予中书省一职,对曰:“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号称状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所愿也。”问曰:“汝何所愿?”曰:“愿其一死,足矣!”于是便慷慨就义了!

《过零丁洋》诗的注释:

(1)惶恐滩:今江西万安,赣江十八滩之一,湍急险恶。

(2)零丁洋:今广东珠海市与香港间的珠江口海湾。

(3)首句回顾生平,二十一岁中进士,开启了仕途。

(4)第二句写自赣州起兵抗元以来,交战已四年了。

(5)三、四句写率军督战的艰辛历险,感叹国运飘摇和身世浮沉。(参见《指南录后序》)

(6)第五句追记四年前临安危急,朝廷下诏勤王,文天祥自赣州经惶恐滩北上,因忧念国事而惶恐不安的往事。

(7)第六句表达现不幸被俘虏后,漂浮在零丁洋上,以映衬国家命运的坎坷。

(8)“惶恐滩”和“零丁洋”是地名巧对。而且“惶恐”和“零丁”语意双关。一则表明江滩形势之险恶,一则叙写被俘处境之危苦。

(9)最后总结,表明自己一片赤忱忠心,以死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