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秋望》原文+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1-30 09:21:12 我要投稿!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渡黄河时所作,描绘壮阔苍凉的黄河秋景,抒发希望保卫国家安宁的爱国情思,历来为世称道。王世贞《艺苑卮言》说:“余见李嵩宪长称其‘黄河水绕汉边墙’一首”,“极有雄浑流丽”的气象。近人也有评其雄浑有气派,摆脱摹拟,直抒爱国情思(见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皆极有见地。
此诗前三联围绕题目,从不同方面描写作者在清冷的秋季渡河时的望中所见,构成了一幅极为雄浑壮阔的景象,颇具百川东注、实大声宏的磅礴气势。首联先写大河上下的情景:“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汉边墙”,此指秦汉间所筑万里长城,明大同府西北有黄河、长城,时为明与鞑靼政权部族的分界限,作者所渡黄河处,当去此不远。诸本有作“汉宫墙”者,与诗意不合,当非是。作者极目望去,但见波浪滔滔、浩荡奔流的黄河之水,绕着古老的长城向东而去;那雄浑苍莽的黄河上空,在秋风的吹送中,大雁正排成一行行长阵,结伴向南飞去。仅仅两句,通过上下俯仰,交叉描写,黄河秋景历历如绘,使人如身临其境。上句诗意中还显然包含着黄河这道天然屏障和世代修筑的长城,极为有力地起着保卫明朝国土的重要作用之意,这是整首诗的主旨,一直贯穿到底。下句在苍凉恢廓的秋景中,联系下文“客子”来看,又隐隐透露出作者奔走边塞的羁旅之绪。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与那高阔雄浑的黄河秋景相融合,于是,那种苍凉豪壮、慷慨激越的诗情,便油然而生,动人心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用来评论这两句诗,是极为中肯的。
接着,到第二联,作者不再纯粹描写自然景色,而是把望中所见景象和人物结合起来写,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明白和热烈。上一句“客子过壕追野马”,其中“客子”是作者自称;“壕”通濠,即护城河;“野马”,指秋风吹起的尘埃,语出《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说作者走出边塞古城,奔波于秋风吹起的漫漫黄沙之中,一副行色匆匆的样子。下句“将军韬箭射天狼”,句中“韬箭”,即把箭盛在套子里; “天狼”,星名,古人以为天狼星现,即有敌寇入侵,这里用了《楚辞·九歌·东君》句意:“举长矢兮射天狼。”全句说作者看到边防将士身带箭囊,也在黄沙中奔走,准备抵御外族的侵扰。这一联既写到自己,又写到边防的将士,并且把所有人物的匆匆活动都置于秋风黄沙的背景中,造成了雄壮、紧张的边境气氛,从中表露出作者为保卫祖国安全而努力奔走的爱国之情。
第三联,“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紧接上联“追野马”,进一步写黄河景色,但却是一句写白天,一句写晚上,把两种具有大致相同情调的景色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更为沉郁悲凉的情绪。“飞挽”,指在湍急的黄河水流中,被牵引着直下如飞的船只。白天,作者在行进中立马黄河古渡,在漫天黄沙中,只能依稀看见那河中急行的船只,一片迷茫;到了夜晚,一轮明月升到黄河上空,照着澎湃有声的河水和两岸原野,这自古争夺的战场,如今又是显得这般清冷! 诗中点出 “战场”,显然寓有怀古伤今的意思。也许他此时思绪如潮,想到过去连绵不断的战争,又想到如今外族可能入侵的形势,不觉为国家的安危担忧。作者清醒的头脑,与前句中的“迷”字恰成对照,而沸腾热烈的情怀,又与下句的 “冷”字形成对比,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心系国防、热爱祖国的一片衷肠。
以上三联,集中写“望”字。诗中奔流的河水、南飞的大雁、迷蒙的黄沙、带箭的将军,以及飞下的船只和清冷的战场,等等,作者选取的这一切意象,都具有秋天黄河边塞的鲜明特色,它们相为交织,被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透过这些错综交织的景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眼前苍茫秋色的感叹,对做客他乡的羁旅愁思,对古战场的追怀。这一切景物,一经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就更加显得雄浑苍凉。特别是那种对祖国山川的挚爱,对国防的关切,更是贯穿始终,仿佛令人触到了作者感情脉搏的沉重跳动。在情景结合中,达到了高度融合的境地,思想感情从所写景象中油然涌出,使读者的感情也随着作者的情怀一起跃动。
最后一联,正是这种跃动着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和集中表现: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朔方”,古郡名,汉武帝时设立,这里泛指明代的北方边境。“郭汾阳”,即郭子仪,唐玄宗时曾为朔方节度使,肃宗朝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封汾阳王。这两句是说,听说自汉代以来守卫朔方的多是有勇有谋的将军,而如今,在外族随时有可能入侵的情况下,镇守那里的人有谁像郭子仪那样呢?这一联是在秋望中的所感,看到如此雄壮的河山,作者殷切希望有像郭子仪那样智勇双全的将军来镇守北方,长保国土的平安。但从最后一句的疑问语气中,“谁是”二字,又分明流露出作者对边防将领能力的怀疑,对国防的是否安全,怀着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而沉重的心情,与前面雄浑苍茫的景色正好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全诗最后以议论作结,因为有前面三联的形象描写作基础,议论就显得极其自然而又思想深厚,并且留下了深长的余味,启人思考。诗歌的风格,在沉郁顿挫方面,显然受到了杜甫七律的影响,这正是作者学习盛唐诗人的结果,但也不失自己的特色,是为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