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独登杜拉山绝顶》原文+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1-31 11:15:12 我要投稿!
济胜渐无腰脚健,探幽陡觉心胸开。泉声若共石头激,岚影时与云徘徊。眼前已觉九霄近,足底忽送千峰来。天悦羁人出奇境,家乡不见空生哀。
【鉴赏】
这首山水诗,是清诗中少有的描写外国山水风光的作品。作于1867—1870年,作者王韬旅欧期间。杜拉山,是英国一山名。该诗歌咏异域他乡的山光秀色,抒写诗人独登杜拉山的感受,颇具特色。
首联“济胜渐无腰脚健,探幽陡觉心胸开” 先写作者因脚腰不健,力不从心,游兴不高;继而登高探幽,游兴为之渐浓,心胸也为之大开。首句借典出自 《世说新语·栖逸》:“许掾 (询)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陡,时人云: ‘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表面上诗人惭愧自己腰脚不健,无济胜之具,其实他并非实为此而减游兴,才近不惑,并无老迈之态,只是一生辗转,如今又远渡重洋,来这英伦三岛暂栖,不愿济胜也在情理之中。既来之,则游之,探幽访奇的结果的确开阔了诗人心怀。
颔、颈联写眼前美景迭出,气象万千。先是按登攀过程由下写上: “泉声若共石头激,岚影时与云徘徊。”先写泉声,从听觉着笔写山的幽寂,诗人登山时听到阵阵泉声传来,这当是潺潺泉流在奔流中与溪中山石相碰激发出的,以泉声传来间接写山的清静; 后写岚影,从视觉上见出山的耸峻,诗人渐近山顶,山间岚气云蒸,幻影阵阵,与时涌时聚的云朵相交织。岚气是泉水与山石相激产生的水汽,而山只有高峻才会有云朵时时涌来。颈联则由“云”这个话题写去,写在云的作用下诗人站在山的绝顶处的真切感受: “眼前已觉九霄近,足底忽送千峰来。” 由于山势高峻,诗人被山顶浓云团团围住,恍恍惚惚有如贴近云霄,飘然若仙之感; 忽而一阵疾风吹过,云被吹散,周围重又映入眼帘,脚下依然千峰并峙,由于云的飘动,作者产生错觉好像是云风把众峰送到了自己的脚下。这两联把杜拉山景色写得饶有兴味,令人神往。
尾联从诗意上分为两层,而又浑然一体。“天悦羁人出奇境”是在铺写了杜拉山绝妙景色后,总写此山此景是所谓“出奇”之境,是老天有意成全诗人,让诗人遍观美景,这句与前面“陡觉心胸开”相映照,顺理成章地抒写出杜拉山探幽后的总体印象。末句“家乡不见空生哀”是全诗诗眼,真情俱凝聚在这句当中。前面尽写杜拉山美景秀色,作者大为赞赏,心胸为之陡开,但眼前景色再美,诗人细细想来更觉极度痛苦。大好风光却不在祖国家乡,自己飘零在外,触景而生情,一阵阵哀痛自然袭上心头。这一句中游子之心、思乡之情立见,真乃画龙点睛之笔,使此诗顿脱寻常山水诗窠臼,显示出独特风韵和丰富的内涵。
这首诗属山水诗范畴,但它又并非是平常的山水诗。从前七句看,人们可能醉心于作者笔下的杜拉山景色之优美,末句点出这是诗人在写异域他乡的山色,让人们深察漂泊海外游子的哀痛之心:“家乡不见空生哀”,融进了诗人怀念祖国大好河山的积极情绪,刻画出游子思乡的真切情愫。表现的内涵远高于其他山水诗篇。
作者布局谋篇颇具匠心,前后映照使情绪倍出。诗人因逃避朝廷追捕,不得不离家赴欧,寄身海外情绪低落,首句写自己无济胜之具,实际在写心境不佳因而无甚游兴。而后写探幽访奇使自己心胸陡开,也是欲扬先抑,埋下伏笔。末句是对前面的回应,作者既由衷赞叹杜拉山“出奇”绝境,更由此产生极为哀痛的情绪,使刚刚平静的心绪跌入思乡怀家的沉痛之中不能自拔。这种抒写跌宕变化起伏的真情的诗篇,体现了王韬诗歌创作中主“情”(抒写自己真实性情),主“变”(创作形式的多样变化)的主张。这首咏欧名山的诗作,在清诗坛上可谓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