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江亭》原文+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1-30 11:23:39 我要投稿!
杨柳官亭外,春来送客频。伤心车马地,泪尽复生尘。
【鉴赏】
折柳送别于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原是古时习俗。在这遍布四处驿道旁的“官亭”前,不知演出过多少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人生之剧。然而朱彝尊这次途经位于家乡郊外的小东亭时,不禁百感丛生,悲从中来。为什么呢?战乱频年,烽火不绝,城邑破败,人烟萧散,这些年的生离死别惨事太多了。柳将折尽,泪已流枯,然而这块车马地上的江亭仍在,尘埃飞扬,正是所谓阅尽沧桑,物是人非。江亭呵江亭,你该是历史最有权威的见证人,尽管你总是默默无言地峙立在这里!
这是一首运用类似大自然人格对象化手法,将“江亭”与“我”化合一体,借“亭”(物)抒情的小诗。作于顺治九年(1652)。其时朱彝尊正在乡邑当塾师,间亦往来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吴江(今属江苏苏州市)等地,与一批遗逸志士以诗文酬唱活动为形态而频有联系。
《江亭》五言绝句的特点是通过一对矛盾现象来抒述内心的愤懑哀痛。杨柳植于江亭畔,成为折赠送别物,折了又生,逢春而发。别情常告,但愿此别之后不再别,是人情通同之理,然而作为物的杨柳则无情之甚,春来又枝横叶生,不会因人情之所愿望而变易。人情与物性这种矛盾原是互不相犯的人为之矛盾,诗人们将此组合一气,正是为了以物衬情,写心之苦。此诗最精辟的是末句“泪尽复生尘”五字。泪落尘土,土为之泪,尘亦不起。然而这只是暂驻的景象,泪有尽时,土干仍飞尘,此则乃必然的永恒事。这又是一对人意中的矛盾。此矛盾现象最足以写尽人生艰辛,生离死别之事无穷尽,特别是在血火横飞的战乱年头。
“泪尽复生尘”,泪之尽,是人生大苦哀,尘仍生,是世道难清宁。泪水永远也湿不透尘土,是人间的最为不幸的格局了。
小诗贵回环有致,含蓄多味而又不艰涩,《江亭》深此意,并颇多古诗如《十九首》之类的韵味。近体含古体味,往往拙中见巧,平直间多曲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