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扬州》原文+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1-30 11:25:27 我要投稿!
扬州绿杨郭,十室九歌舞。舟荡邯郸倡,市列洛阳贾。岂知郭外民,避荒饱风雨。浊沟藜藿慕,高门酒肉腐。老不如凫翁,幼不如童羖。凫翁畅春波,童羖习草土。居民咸我知,客民亦我与。思欲绘图献,博济病自古。感此不能食,长叹究何补!
【鉴赏】
伊秉绶作过广东惠州和江苏扬州两地知府。这首诗即诗人在扬州知府任上所作的《扬州》三首中的一首。扬州。自隋代以来即为佳丽形胜之地。它风光旖旎,气象繁华,珠光宝气,名冠江南,为历代诗人所激赏,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如此诗这样能一针见血,撕破虚假繁华的面纱,反映尖锐对立的社会现实和诗人深深忧虑之情的,却不多见。
全诗可以分为三层,分别记城内的奢华,述郭外的凄苦,咏诗人的感慨。
第一层为前四句,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撷取富有特征的景象,勾画出了一幅歌舞升平、贾妓云集的扬州市井图。被杨柳环抱的扬州城,十里长街,歌舞倾城,秦楼楚馆密集,美女娇娃如云。舟船上,载来四方名妓;市井中,豪商巨贾万头攒动,车水马龙,花枝招展,好一派盛世景象。诗人从室外、室内、水中、市井着墨,把个扬州城的富丽豪奢气派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后面述郭外凄苦作了有力的铺垫,看来仅是勾勒景象,实际上却蕴涵着诗人深深的隐忧。
第二层为中间的八句,是诗人要着重刻画的扬州现实的所在。劈头一个“岂知”,既将城内歌舞升平的场面引向了郭外,又饱含着诗人对达官巨贾的深深的愤懑与诘责。一边是十室九歌,纸醉金迷;一边是逃荒者啼饥号寒,饱尝风雨;一边是高门深院,脑满肠肥,酒肉臭腐;一边是浊沟饥民,野菜难觅,冻饿待毙。咫尺之隔,有如天渊。特别是“浊沟藜藿慕,高门酒肉腐”二句,显系从杜甫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化出,同样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触目惊心,撼人肺腑,有着极强烈的感染力。接下来诗人抓住贫民中的“老”“幼”的悲惨境遇等细节来写,说他们甚至不如水鸟、羊羔,人不如鸟兽的生活,似乎已经说到了极点,可诗人意犹未尽,用“进层”手法,点出鸟尚有水可游,羊尚有草可吃,那么,作为大自然的精灵的“人”呢?诗人心势如潮,笔势如潮,一腔悲怆,至此戛然刹住,留给人们的,却是不可遏止的悲愤与痛苦的沉思。
第三层为末六句,由惊心动魄的悲惨场面的描述转入了沉静的反思、感叹。诗人作为扬州地方官,对当地人与客籍人的情况都了解,人民也愿与他交朋友。他多么想把贫民悲惨的境遇向上呈报,就像宋代郑侠绘“流民图”献给宋神宗那样,但又想“博济病自古”,博施济众,普救苍生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从古到今又有谁能实现呢?他只能“感此不能食,长叹究何补”了。这和白居易《观刈麦》结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样,表现出一种自责心理。这是诗人的悲哀,这是历史的局限。尽管如此,诗人在诗行中跳跃着的对贫民悲惨生活的深深的同情、怜悯,以及作为“父母官”却于事无补的内疚,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题名“扬州”,诗人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扬州风物、特征,着墨不多,却形象鲜明,感情浓烈,含义丰富,尤其是诗中善用对比,既有大场面城内豪奢与郭外凄苦的强烈反差,又有“浊沟”、“高门”,人与鸟兽的鲜明对衬,使诗人几多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得以淋漓尽致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