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昱《如此江山清集同王仲玉、陆进之、吕世臣作》原文+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1-30 11:56:58 我要投稿!
吴越江山会此亭,暮春风景昼冥冥。长空孤鸟望中没,落日数峰烟外青。不用登临生感慨,且凭谈笑慰飘零。古今何限英雄恨,付与江湖醉客听。
【鉴赏】
本诗为春日郊游,友人聚会于“如此江山”亭时所写,内容不外写景抒情。但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与所游之地的具体特点,本诗写景苍凉而深邃,抒情悲壮而豪放。
江浙地区山川秀丽,山上亭阁便于游人休息、观览风景。亭名 “如此江山”,想来当建于较高处,从亭内放眼四周,定然江山如画。
“吴越江山会此亭”起句不凡,一下子便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广阔深邃的多维空间。诗人置身亭内,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东南西北,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目力所及之处,一望江山尽会亭前。诗人不只停留在眼前的三维空间之内,他的视线、思维越过了时间界限,远追春秋,联想到吴越。眼前江山曾经是吴、越两国的旧地。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这一段颇富戏剧性的历史因 “卧薪尝胆”这一成语的运用而几乎尽人皆知。从春秋到元、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大地上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朝代更替,这块美丽如画的吴越旧地上,山河姓氏也不知变异了多少回。饱含胜败兴亡的历史长河常在诗人心中流淌翻滚,面对如此江山,他的思绪逆向奔涌,到了历史长河的源头,破口吟出了“吴越江山会此亭”这种包容古今、气吞环宇的诗句。但是,亲身经历了由元而明这段具体历史变迁的诗人,无论如何纵览古今、胸怀博大,也无法超脱于现实,无法摆脱那刻骨铭心的故国情,奔涌的思绪仍然离不开当今,穿越时空的视线仍旧会回到眼前。当今与眼前都不免令诗人大大扫兴,沸腾喷涌的情思才冒了个头又被压了回去,话头刚刚才重重举起,旋即又轻轻放下。第二、三、四句转而具体描写眼前景色。“暮春”当是落英纷纷,绿重红疏,风景凋敝;“昼冥冥”,则天低云重,晦暗阴沉。这种天气氛围之中,人会有什么好心境!“长空孤鸟望中没”写仰视所见。抬头望长空,不见爽朗的红日蓝天,不见飘逸多姿的白云,偌大一个天空,惟见一只孤鸟在盘旋。诗人久久凝望,那鸟儿渐趋渐远,直至消失不见。“望中没”三字有如今日电影之蒙太奇手法,人在下方静止不动,连眼珠也不稍移,鸟儿在上方渐渐消逝,画面单调而持久,着意渲染的是:天广大,人渺小,鸟孤单。读者从这里仿佛得到一种空旷寂寥、无所依托、无所慰藉的心理感受。“落日数峰烟外青”,写环视所见,描绘了一幅开阔深远的静止画面。画面上没有辉煌的夕阳,没有灿烂的晚霞,落日无力,没有给山峰涂上绚丽的色彩,山峰在烟霭的衬托下、在落日的光照中显着青色。“青”是全诗惟一表示色彩的词语。逆光中的山峰,所呈的青色当比平时深浓得多。山峰一律深青,群峰静静肃立,落日疲软,烟云淡淡,整个画面色彩单一而幽暗,图像凝重而冷峻,情调清冷而压抑,让人产生一种沉重郁闷、欲旷达开朗而不能的感觉。全诗写景到此结束,用语淡泊而含蓄,所写景象,惟苍凉深邃两词可以概括其特点。
后四句抒情。作者本来对元亡明兴、山河异色、世事变迁有切身的感受,内心有着难排难解的故国情愁,今日登山临水,正好吊古伤今大发一番,但他却偏偏强压着,反劝友人“不用登临生感慨,且凭谈笑慰飘零”。不识愁的少年才常常说愁,真正尝尽了愁滋味的人,常是欲说还休。诗人的故作洒脱、不言感慨,反令人心境沉郁。
自宋元至明,讲唱文学兴起,弹词、宝卷、平话、诗话、词话等多种说唱艺术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其中不乏讲史如《三国志平话》、《二十一史弹词》等。古代的历史变成了动人的故事在茶楼酒肆中讲唱,使诗人想到今日的历史也会被后人传唱,他无限感慨古今的这种相似。这种相似启迪了他,使他通达,故而情感悲中有壮。诗人把自古以来壮志未酬、故国难再等深重遗憾视为高尚的情感,诩之为“英雄恨”,颇有些豪壮,他为自己与古人一样有这种情怀而大为感动。然而这痛彻心肺、耗人心血的“英雄恨”将来也会像今天一样供江湖醉客消闲,却又令他沮丧不已。“古今何限英雄恨,付与江湖醉客听”两句诗中,充分流露出了这些深沉复杂、豪放悲凉的内心感情。
与前一首《感事》诗比较,虽然都是饱含故国之情、不胜举目山河之异,但写法和情调不同。《感事》直白,这首含蓄;《感事》悲戚忧伤,这首悲壮苍凉; 《感事》频频用典,语言曲折,比较抽象,这首不用典故,语言明白晓畅,形象具体鲜明。